【深度报道】十三五,华电这样走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回望“十三五”期间华北电力大学这不平凡的五年,是党建引领卓有成效、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的五年,是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科研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国际合作持续拓展的五年、是对外联系显著增强、社会声誉日益提高的五年……
回望这五年,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是硕果累累、亮点纷呈的五年。
五年间,我们胜利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擘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新蓝图;
五年间,我们顺利开启“双一流”建设新征程,学校各项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五年间,我们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斩获佳绩,电、动等传统优势学科取得历史新突破;
五年间,我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产生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五年间,我们成功举办建校6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点亮新时代的电力之光……
五年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双一流”建设主线,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力实施“四个策略”,加快构建“五个体系”,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学校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办学声誉日益提高,整体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2017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华北电力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立了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蓝图绘就,党建引领。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精神,“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
2019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出席学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对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
“十三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计划,建立“先锋指数”质量体系,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入选2018年度全国党建工作标杆党委;四方研究所党支部和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入选2019年度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法政系党委获河北省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通信教研室党支部入选河北省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先锋指数”项目在2019年度北京市结题评审中获评优秀,在党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
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出台校内巡察工作五年规划及实施办法,推动“两个责任”落实落细。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统战、群团、离退休、扶贫等工作全面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校党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一流学科体系
2017年9月,《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印发,华北电力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名称为“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
同一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再传捷报,我校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双双进入A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同时,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B+档,全校进入20%的学科由1个增加至4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位次百分位均上升了30%,信息与通信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学三个学科位次百分位均上升了20%。
在2020年9月16日召开的华北电力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审会上,金红光院士、周济院士、刘吉臻院士等10位专家一致认为:华北电力大学“双一流”建设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建设工作与国家要求及建设方案符合度高,全面实现了“双一流”建设周期目标,在第三方评价中进步明显。
这是对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又一肯定。五年来,我校“工程学”学科已然跻身ESI世界前1‰行列和全球前70位。新增“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机械工程”跻身U.S.News2020世界学科排名第36位;“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3个学科跻身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强。
五年间,学位点和专业建设成绩斐然。新增水利工程、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金融、法律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清洁能源学”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自主设置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能源材料与装备、近代物理与核科学、储能科学与工程等5个交叉学科博士点。新增智能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8个新工科专业。成立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储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的交叉学术机构。“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成为学校新时期腾飞的坚实翅膀,极大促进了学校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育人根本任务
召开本科教育工作大会、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出台学校《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深化博士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本硕博贯通……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文件,都是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贯彻与落实。
学校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思政课教师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思政课建设经验登上《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
课程思政也倍受重视。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打造“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25门,“明德大讲堂”、“一院(系)一品(牌)”等一批精品思政项目效果显著,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五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更加深入。共计新增5个新工科专业,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成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6门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1门慕课获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6项,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新增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正式出版教材143部,立项建设141门研究生优质课程。
五年来,学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成熟。组建吴仲华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强化科教融合。新增研究生工作站12家,建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实施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及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产生了一批以创业实体、订单、专利、高水平论文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成果,累计荣获国际、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奖项2179项,夺得大学生足球联赛校园组全国总冠军。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形成重大科研成果
“十三五”期间,连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在钙钛矿电池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十三五”期间,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两机专项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方面连续取得重要突破。
一项项成绩的取得,源自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为牵引,解决“卡脖子”技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2017年以来,纵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3亿元。“十三五”期间,横向经费总额超过14亿元,经费额度最高的横向项目达1803.5万元。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新增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先后成立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能源电力大数据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机构。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成功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五年来,学校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近200项。多篇论文荣获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并首次在Nature子刊《Nature Energy》上发表太阳电池最新研究成果。科研工作的“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出台《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华北电力大学异地研究院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积极推进科研平台改革,科研服务日趋便捷。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
“十三五”期间,学校深入探索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系统增强了学校人才制度体系的竞争力,激发了学校的内生活力。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每年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持续推进“我身边的好老师”评选表彰,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在学校真正落细、落实。
五年来,学校先后三次优化和调整校内机构设置,共涉及36个二级单位,校内机构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一致、力量更加整合、监督监管更加到位、运行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养老保险改革平稳入轨,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顺利完成。
五年来,学校不断创新引才方式,汇聚一批高层次高端人才。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7人,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20人次,省部级人才13人次。学校双聘院士规模已增至10人,新增各类兼职、**40余人。新增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储备了大量优秀青年人选。启动新一轮创新人才支持与培育计划,近200名教师入选该计划。
截至2020年6月底,学校教职工总量为2947人。教职工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占教职工比例由“十三五”初的63%提升至66%。教师队伍中,副高级以上占比达到6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十二五”末提升8%。
发挥高校协同优势,加强校企校地
大学理事单位由9家扩容至14家,理事会支撑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10月28日,在建校6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国家电网公司等14家理事会单位领导“全勤点赞”,极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学校以大学理事会扩容为契机,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与南方电网公司联合发起“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电力合作倡议”,与华能集团共建“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与中国大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华电集团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学院,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建“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电投一起加盟中国燃气轮机产业创新联盟,与三峡集团共建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广核长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中电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达成战略合作……
“十三五”期间,学校校企合作的规模、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由90家扩展至150余家,覆盖生产运营、设备制造等所有类型,涵盖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大科技攻关等广泛领域。
2020年12月19日,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大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我校和保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30•60”新时代能源电力创新发展大会,本次大会彰显了学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新时代校地校企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标杆的责任和担当。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继与北京、河北、江苏、广东、浙江等地30余家政府开展实质性校地合作,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全面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贡献了华电智慧与华电方案。
多方拓展国际交流,对外合作取得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校通过建立高水平、多层次的国际教育合作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教育资源,积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我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
五年来,国际一流合作网络持续完善,学校新增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德国自由柏林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合作伙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三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中国华电集团等央企签署国际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新增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期间累计获得国家高端外专经费5931万元。学校先后派出2995名学生到国(境)外交流学习和深造。2020年在校国际学生突破千人,较2015年实现翻番。
五年来,与近20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大学携手合作,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的中方牵头大学,学校倡议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创建中蒙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发起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大学联盟”,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为“一带一路”能源互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凝炼发扬华电精神,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文化。
2016年12月15日,在保定校区隆重举办了“中国首台微机继电保护诞生地”(校内称为“院士小屋”)揭牌仪式,前来参观的校友、外宾络绎不绝,成为广大师生爱校、励志的教育基地,成为继承、发扬杨奇逊院士等老一辈华电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图腾。
在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编印《校史(1958-2018)》,出版《华电图志》,建设华北电力大学校史馆,记录学校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学校形象。“十三五”期间,编印《华电记忆》共6辑,成功举办“明德大讲堂”、“责任之思”报告会多场,以一系列形式丰富、案例生动、精神感人的具体活动,深入诠释了办学理念,传承了华电精神。学校连续三届获得河北省“省文明单位(校园)”称号,蓝色动力合唱团荣获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一等奖,摄影作品《天·地·人》获国家一等奖并被中华儿女美术馆收藏。
五年来,学校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向“深水区”“硬骨头”攻坚。学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师生权益得以保障,依法办学治校、提升治理效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五年来,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总用地面积达94.73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105余万平方米。学校总收入比“十二五”期间增长62.33%,财务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速,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效初显,平安校园建设持续深化,图书、档案、医疗、体育等服务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
……
“十四五”,即将迎来下一个五年!
长河守望,岁月流金。“十三五”时期,华北电力大学踏上了“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全体师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书写下一幅幅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浓墨重彩。
涓流所积,终成沧海。“十四五”时期,华北电力大学将继续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逐梦新时代,用饱蘸华电精神的奋进之笔,谱写新的更加壮丽的华章!
审核:郭伟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