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走进院系]:核学院汇聚人才共圆核电梦

 

 
 “每次来到华电,都深切感受到学校核电学科一次比一次精彩。人才队伍建设得很好,他们头脑清醒、动作快,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并通过切实努力取得优异成绩。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如此评价我校核电学科。
寒来暑往,学校核电学科从无到有,专业从弱到强,实验室从简单到完备,一步一个脚印奔向自己的核电梦。支撑梦想的是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精心营造的人才磁力场
延揽优秀人才拓展新学科方向
2003年,在国内外核电发展处于低谷之际,学校却敏锐地感知到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核电事业前景广阔,毅然把发展核电学科作为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的必然选择,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二批最早拥有核专业的高校之一,是继清华等学校之后第五家培养核电人才的高校。
学校在核电领域并没有智力积累,引进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陆道纲是核学科最早引进的人才,他是日本东京大学核工程博士,曾担任国家“863”计划最大工程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副总工程师,深知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核电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选择来到华电。
在学校的支持下,陆道纲开始核电学科的建设。面对起步之初的各种困难,学校找准突破点,以解决核电企业人才瓶颈为出发点,对接核电行业发展。2005年,学校与中广核集团签署核电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加快核专业的建设步伐。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教育部的肯定。
2007年,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陆道纲担任院长,他感觉责任更重了,下一步怎么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院在高起点上描绘蓝图,即以核电学科为中心,兼顾核科学与核技术一级学科专业面,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重点。学院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做好人才规划,在海内外延揽优秀人才。
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曾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做过博士后研究的牛风雷受刘吉臻校长之邀,放弃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核燃料部工程师兼技术专家的职位来到华电,用他的话说当时中国核能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刘校长的分析使我确信来华电工作对我的事业发展更有利
欧阳晓平院士是学院请进来的一流专家,作为我国脉冲辐射场诊断主要学科带头人,他带领的科研团队,让学院在先进辐射探测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够迅速占据学科制高点。
目前,学院已聚集了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尔厄大学、普渡大学、日本筑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毕业的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人才,专业覆盖了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所有方向。
依托科研团队激发现有人才潜力
人才引进来之后,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真正带动学科发展呢?学院将自己定位在支持和服务上,充分发挥科研团队作用,先后建立了陆道纲、陈义学、牛风雷、周涛和欧阳晓平五支团队,给予团队负责人充分自主权的同时给他们压担子,搭建发展平台。
我没有感觉水土不服,学校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并引领我尽快适应和融入科研工作,而且始终是团队在共同奋斗。牛风雷说。作为学科带头人,牛风雷回国一个星期后,就到校上班,五年间不分节假日,每天工作都在十个小时。天道酬勤,他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乏燃料嬗变系统中液态金属的固态氧控与纯化的实验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也使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单位。
牛风雷和他的团队用事实证明了学院学科带头人+团队的人才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种模式被概括为团队责任制,即学院要求学科带头人组建团队,依托团队培养引进的青年人才。同时学院在青年人才引进时赋予团队一定自主权,并将人才培养的好坏直接作为团队考核的重要指标。
清华大学毕业的刘洋来华电工作后,加入了欧阳晓平院士的团队。80后的她初进团队倍感压力,几年成长后刘洋现已独自负责项目,科研总经费超过400万元,负责的宽禁带半导体辐射探测器研制项目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她坦言自己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中欧阳晓平、黄美、刘滨等老师给予的无私帮助,对团队她充满感激。
团队责任制对学科带头人和引进的青年人才都产生了一定压力,压力让人才和团队共同成长,每个团队的成长又带动学科的进步,最终汇成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未来人才
学院未雨绸缪,积极探索和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未来人才,将走出去作为重要途径。学院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引领教师到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交流,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层面的科研讨论,为教师出国深造提供平台。学院还尝试选拔优秀硕士生组成师资班,送到国外名校培养。
2010年,陈义学被学校送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筹建国内第一个核电软件专业研发机构。到企业后能第一时间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迫切解决哪些问题,这对学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可通过借鉴企业经验提升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并有助于学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更好地实现校企共赢。陈义学深有感触地说。目前他担任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软件技术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负责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关键核电设计分析软件自主化技术等多个项目。核学院近十位青年教师有被派驻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工作的经历,真正走出去与企业开展合作。
目前,学院36岁以下教师约占70%。为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学院对他们实施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三化工程。学院30多名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三分之一教师具有国外核工程名校博士学位,三分之一教师具有多年核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经历。在此基础上,学院让青年教师放手承担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他们全盘考虑科技问题的能力,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组建实验室也是学院培育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80后陈涛负责的环境放射性取样与监测实验室就是在学院的支持下建立的。因为白手起家,既没有人和设备,也没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院给予了资金支持,并从校外请来专家指导,他仅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实验室一期建设,并独当一面拿下了二期建设。
英才汇聚,砥砺前行,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育未来人才的发展道路上步履坚定,成效显著,为实现学校的核电梦书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