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回天治理“百生百社”调查实践启动仪式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回天治理百生百社调查实践启动仪式

20191117日上午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和回天治理研究院在华北电力大学国际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回天治理百生百社调查实践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华致辞并向回天治理百生百社 学生代表授旗,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与天通苑北街道正式签约合作成立教学实践基地。

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还有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廉思、天通苑北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刚,副主任郭春梅、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部负责人、回天有我社会服务联合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冯丹、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素华、北京市天通苑北街道办事处许慧颖。此外参会的还有:回天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人文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公共管理、法学学科学术骨干、回天治理研究院全体研究人员以及参与百生百社调研实践的学生代表,以及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昌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参加本次活动。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回天治理研究院院长苑英科主持了百生百社调查实践启动仪式。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华在致辞中指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国家治理制度现代化的发展刻画了崭新的宏伟蓝图。作为地处回天核心地区的唯一一所211重点高校,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参与到北京的回天发展计划之中,此次回天治理研究院组织开展百生百社大型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是回天治理研究院服务回天地区社会治理的切实举措,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实践育人思想,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天通苑北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刚和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苑英科院长在会上共同签署教学实践基地合作书,双方正式合作成立教学实践基地。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回天治理研究院苑英科院长介绍了回天治理百生百社调研实践活动的规划与筹备工作情况。回天治理百生百社将在11月中旬至1月上旬,学生们利用实践环节、业余时间和寒假开展第一阶段调研实践活动,调研主题主要围绕回天地区社区党建引领、幼儿教育、养老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治理、社区法治等方面进行。回天治理百生百社调研实践活动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极大反响,调研招聘信息发布2天,便有接近150名学生报名。

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廉思在发言中指出实践活动是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形式和新载体,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现状复杂性和发展阶段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开展百生百社调研实践活动,将探索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经验和方法,意义重大。

其后,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华为回天治理百生百社八位学生志愿者代表授旗并合影。

回天治理百生百社启动仪式后,举办了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会议分别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黄向军、院长苑英科教授主持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部负责人冯丹、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旭光教授、刘妮娜副教授、陈建国副教授、人文学院的王伟教授、姚建平教授、李喜蕊副教授先后做了主题发言。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部负责人、回天有我社会服务联合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冯丹,以新时代下北京回天治理实践的思考为题做了主旨发言,指出首都城市治理的核心是落实首度功能定位、推动基层治理改革强化、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人民中心发展理念。回天地区治理与首都治理既一脉相承又有自己的特色需要关注和思考回天社区治理中政府力量介入到什么程度、社会力量作用如何发挥、法治建设到什么程度、治理体系如何构建、居民需求满足到什么程度等重点问题。

赵旭光教授在题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社区纠纷解决的发言中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从神治走向人治走向法治再到中国之治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文化在解决问题和矛盾时讲求以和为贵有组织情节,传统的经验与模式对现代化建设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刘妮娜副教授在中国特色互助社会的现代建构的主题发言中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现代互助社会进行了具体构建,并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互助型社会组织是中国社会组织的基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圈层化社会治理共同体(福利经济体)符合中国实际。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陈建国副教授进行了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主题的发言。他认为目前的城市社区更多的应当是业主居民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应该重视依靠自治解决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基本问题。针对社区治理面临的行政化、市场化和业主组织难产等困境,应以党建引领下的两委会交叉任职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利益相关和成本收益对称的政策原则,要坚守物权法治的底线,按照《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设定的制度框架推进社区自治,同时要按照社区公共事物分类的逻辑重塑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和业主组织的关系格局。

王伟教授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政治文化角度解读。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政治文化,从政治文化视角看制度现代化,需要从社会结构的构成和演进进行分析,其本质就是结构性改革。根据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进程中的结构性改革的案例,他提出了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化问题,并指出,变法和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就是能不能给全社会带来收益,使所有社会成员受益。

姚建平教授做了题为 中国贫困治理的两个关键问题——基于社会救助覆盖率和瞄准率的分析的发言,阐述了城乡社会救助覆盖率及兜底保障效果,指出社会救助对象瞄准与城乡兜底保障的困境。他认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不能仅从社会救助本身来评价其覆盖率和瞄准率。从总体看来,中国的社会救助覆盖面再扩大,精准度也在提高。

李喜蕊副教授以知识产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制度改革为主题介绍了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制度改革,指出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公平保护的国际规则构建,知识产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一个深化改革的契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建设创新型回天社区,知识产权治理大有可为。

最后,苑英科院长对几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他对华北电力大学回天治理研究院和回天治理百生百社调查实践寄予充分的信心和希望。人文学院全体师生以及回天治理研究院将在回天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优势,协同各界资源,共同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