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率先学习十九大报告
10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十九大报告学习座谈会,率先深层次学习十九大报告。党委副书记何华出席会议。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该院党总支书记蔡利民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平副教授从历次党代会的具体任务、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等方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认为从党的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伟大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不朽历程。
周作芳副教授从历史背景、理论背景、逻辑起点,主要矛盾、基本方略和理论意义六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认为新时代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发生变化做出的新判断。他对比分析了周边邻国和欧美部分国家的发展情况,指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自信。
王旭琰博士从世界经济发展长周期的角度,结合详实的史实,论证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论断。这个时期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化逆转;政治摩擦增加,社会矛盾凸显;科技革命积累效应逐渐显现;世界格局发生大变动。形成对比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许丹娜教授围绕社会建设问题,分析了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概念,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专章论述、全面部署,反映了党对社会建设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逐步提高。认为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体现了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行社会建设,就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维护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
王威威教授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重要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和滋养,我们应坚持对待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侯丹娟博士从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问题的论述入手,围绕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三个问题开展了讨论和分析,并从自身出发,认为作为两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徐唐棠博士从广受关注的呼格案、聂树斌案谈起,介绍了过去五年我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节点和四项具体内容,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阐述,重点介绍了在推进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过程中开展的司法责任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试点等改革举措,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蓝图正在逐项实现。
张艳教授结合课堂教学中和学生探讨梦想的案例,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追求和梦想,当代大学生并非没有梦想,而是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去发现更多的美好,追求更有价值的东西,思政课老师要当好催化剂,萌发深藏于学生心底梦想的种子,引导他们去追求梦想,实现自身价值。
何华在认真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对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持续深入学习,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着力科学研究,争取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强化宣讲效果,精心谋划、认真宣讲。
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初步工作方案,将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成立宣讲团,制定宣讲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