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2013年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

4月20日,2013年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我校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有关部门领导及相关机构、国际组织、国内外高校及港台地区代表参会,围绕“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进程中如何推进中国反贫困工作的发展,如何解决新时期农村贫困与社会保障、能源环境关系等议题。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中国残联就业部巡视员、中国残联扶贫办主任王建军,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曹洪民,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校长助理David Malloy,我校党委书记吴志功出席了论坛。我校副校长杨勇平主持论坛。

我校党委书记吴志功在致辞中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吴志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村反贫困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反贫困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农村贫困问题。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同志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并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在全国再次掀起了农村扶贫开发的热潮。

当前,我国农村减贫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大压力和挑战。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生态环境问题,阶段性地致使农村人口返贫和致贫;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得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村人口的富强和谐。在此背景下召开“2013年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论坛”,深入探讨关于农村贫困的具体问题,解读中国农村贫困现状,探索农村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必将对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办一所负责任大学”,所谓负责任,首先是对国家负责任,对人民负责任,要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十分关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利用自身的学科、人才等优势,采取能源解困等方式,在农村反贫困事业中做出自己的探索。2010年,学校启动的大学生赴藏新能源科技教育扶贫服务行动表明学校在能源解困、环境贫困以及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等研究领域,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开展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能源解困是华北电力大学在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活动中的主要方向、重要途径和根本特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凝练项目,探索模式,形成对策制定能源解困的整体方案,为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不仅是国家和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名公民的崇高责任,希望在本次论坛上政府、兄弟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各位领导专家能对华北电力大学的工作加以指导。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论坛发展的历史,并对近年来中国在各项事业上取得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经济增长能减少贫困,但不能消除贫困,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因此,减少贫困人口、减轻贫困程度,依然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繁重任务,也是中国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目标。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巡视员、中国残联扶贫办主任王建军介绍了农村残疾人贫困现状以及中国残联为此采取的战略措施和所做出的努力。他指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问题,还是社会发展问题,要实现实质上的社会公平,就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残疾人保障和救助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曹洪民从扶贫开发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农村减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他分别从为什么要研究贫困问题、中国应该怎样开展扶贫、怎样研究扶贫问题三个方面讲解了自己在多年工作中的感悟和体会。

加拿大贾纳大学校长助理David Malloy教授在发言中通过对比贫困与精神力量、工作伦理、人格等方面解读了贫困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杨勇平副校长在作发言总结时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这一平台,能形成新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点,为中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推动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开幕式之后,与会代表们就农村贫困理论与实践、农村贫困与社会保障、农村贫困综合问题、农村贫困与弱势群体、农村贫困与能源环境、农村贫困与劳动力转移这六个议题展开了具体的讨论。分论坛包括代表发言、提问与讨论等环节,专家学者将对相关问题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不断形成更切实完善的理论和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