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中国高等教育》刊发周坚署名文章

全面把握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坐标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周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高度,突出强调了教师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聚焦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坐标,努力写好新时代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建设“奋进之笔”,引领广大教师珍爱人民教师这一无上光荣的称号,坚定教书育人崇高职业的精神操守,永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鲜亮底色,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老师,切实履行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坐标,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品德修养,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出发,站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要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把师德师风建设列为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专题部署、专项督察,让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有认同,行为上有规范,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升育人水平,强化担当意识,做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自觉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不断做出新贡献。

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坐标,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校办学根本问题,给出了富有时代性的答案:广大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完善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各类有效的育人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工作格局;要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专业和学科的育人内涵,着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圈层效应,调动和利用一切育人元素,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立德树人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不断增强育人责任感和成就感;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用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坐标,改革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重申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我们要按照“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的总体要求,结合放管服政策,在教师评价中进一步突出“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加大育人业绩的话语权,更加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把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学业导师、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增设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从多维度考评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等方面的工作实绩。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和教学“一票否决”长效机制。建立教师职业准入、淘汰与分流机制并严格执行。通过集中发力和综合施策,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育、善于教育,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来,大力营造适合好老师脱颖而出的良好体制机制环境。

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坐标,加大教师职业规划与培训力度,引导教师在塑造人上下真功、见实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人的塑造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在育人环节中居于核心的链条位置。由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岗位作用和特殊身份所决定,社会对高校教师“塑造人”的职业属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更多的是致力于“授业”和“解惑”,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传道”,对学生心灵的引领不足,缺乏对为什么学、如何学的教育及现有知识的批判与反思。为此,亟需我们适应立德树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落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战略高度出发,加大教师的职业规划与培训力度,引导广大教师尽快走出唯知识灌输的误区,回归到人的塑造上。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必须从过去的以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主,转向包括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等人文向度和精神价值属性在内的全面育人文化提升,让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从注重如何“上好一节课”向如何“培养好一个人”的方向转变,努力缩短师生距离,构筑有温度的教育,实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努力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坐标,建立和完善以师生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环境,形成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高校尊师重教首先应体现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要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各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充分赋予教师在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教师主人翁精神,热爱自己的事业,珍惜自己的荣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弹性,尊重教师劳动所带来的隐性成绩和潜在成效,为好老师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制度空间,激发其以满腔热忱投身育人实践。要积极倡导躬身育人的主流价值观,培育大爱,形成以育人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引导广大教师把学生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去关爱和包容,深入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克服功利浮躁思想,营造有利于蕴育好老师成长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第34个教师节之际,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教师工作和尊师重教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影响。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日益强烈,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愈发强烈,对好老师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全力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竞相涌现,让甘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越来越多,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力支撑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