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编辑出版《华电记忆3》 续写华电精神史诗
刘屹夫、杨人坚、孟昭朋、杨奇逊、徐大平……这些名字,你或许熟悉、或许陌生,近日由党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华电记忆3》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逃难的,仔细一看是电院的”、“上街三尺布,下河半盆虾”,这情景你或许从未见过,《华电记忆3》告诉你这是华电师生在岳城水库的真实写照。
刘吉臻校长说:“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初创时期、文革时期(包括不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发展时期,有许多生动的事件发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批批老同志已退休,甚至年事已高。无论是领导、教师、干部还是普通职工,他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平凡与不平凡的事迹。把这些内容收集起来加工、整理,一定会有难以预想的效果和十分宝贵的文化价值。” 这就是《华电记忆》系列图书的缘起,《华电记忆3》与2013年出版的《华电记忆1》、2015年出版的《华电记忆2》一脉相承,书写华电精神史诗。
《华电记忆3》荟萃了口述、专访、名师、故事、师恩、校友、媒体、情愫、青春、追忆、影像等栏目,字里行间流淌着华电人的精神气质。读此书如饮一杯记忆的醇酒,共同分享华电岁月的荣光。
《华电记忆》系列图书出版后,广受师生好评,尤其得到校友的钟爱,成为校友最喜欢的礼物。有的校友一家两代都是华电人,对此书爱不释手,拿到《华电记忆3》后,想追着《华电记忆1》、《华电记忆2》看。
对于每一个华电人来说,对华电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这些记忆串联起来就是华电的历史。《华电记忆1》中有一篇文章题为《纪实张贻琛》,通过张贻琛教授的回忆如实还原了华电那段历史。“张贻琛教授是我校热自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已逾80高龄。他把建校初期该专业初创的过程记叙下来,实属难能可贵,也弥足珍贵。由此我想到,一个大学的文化中应包括这里所发生过的活生生的人和事情,也就是历史。” 刘吉臻说。
《华电记忆》系列图书就是要真实记载华电人、华电事,索隐华电历史,探颐文化传承,通过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带我们去挖掘华电的历史,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时那地的华电,了解那时那地的华电人,切实感受华电的文化。
何永贵老师在看完《华电记忆3》后不禁感慨道:“生生不息大学之印象——不仅是图书馆、师生群体、教室操场、礼堂餐厅等等画面,更重要的是其历史及其精神的传承!否则这个大学就无血液生机和生命力的壳!传承华电,功劳谨记!”
网名为“璇”的大二学生在给官方微信留言时说:“去年报到第一天,就有学长送给我《华电记忆1》、《十年华电》,也正是这两本书让我明白华电是一所底蕴深厚的高校,一年过去了,我在华电收获了很多,希望以后的某天,我们也能续写华电记忆!”
《华电记忆》系列图书值得华电人阅读,掩卷长思,我们明晰学校是如何走过近六十年的坎坷与跨越,老一代华电人是怎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努力奋斗。我们相信,明天的蓝图始终掩藏在昨天的记忆深处,新一代华电人砥砺前行。
《华电记忆3》精彩摘录:
尽管家在北京,但寒假期间的每个春节,和家人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后,孩子就用自行车驮着我,赶到北京站乘车回保定,参加学校大年初一的团拜活动。深夜三四点钟,走在寒风瑟瑟的保定街头,一路上都是放鞭炮的,很是热闹。五个春节,我就一直是这样走在两座城市冬日寒冷的夜色里。
——孟昭朋口述83年到88年的经历
喜欢教哲学的李明老师。李明老师个子很高,人瘦瘦的,上课时从不用讲稿。每当他端着大茶缸,拿着本书走上讲台后,就开始用讲故事的方式,对我们传递他的哲学理念。听李老师的哲学课,从来没有过枯燥的感觉。他的这种一本书、一杯茶,讲课时不翻书,下课时喝茶的讲课方式,对我的冲击力很大,那时就很欣赏,暗暗告诉自己:将来当了老师,也要做到不翻书讲课。
——梁贵书《我的老师们》
2012年,罗静就萌生了攀登乔戈里峰的想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8000米,如何让自己坚持下去,在每条自己选择的路上坚持到最后,这就是成功,你就会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剧情便不会是平庸的。趁自己年轻,爬一次自己心中的雪山。”
——《站在8611米的乔戈里山巅的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