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要闻
2014年中国贫困问题与救助扶贫政策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14-04-14
供稿单位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作者: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4月12日,“2014年中国贫困问题与救助扶贫政策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

来自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农业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政府及相关机构,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以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代表八十多人参加此次论坛。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苑英科主持开幕式。
我校党委书记吴志功致开幕式欢迎词。吴志功指出,贫困问题是涉及到政府政策、经济开发和科学技术等多层面的系统工程,急需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各界在理论和政策层面研究和探讨,这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吴志功结合学校能源电力特色介绍了我校在能源扶贫、能源解困方面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指出能源解困是构建我校大电力学科体系、振兴文科的重要举措,能源贫困、环境贫困以及社会救助等领域也涌现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大力开发能源解困案例已经成为我校建立有中国特色能源解困模式的重要探索。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从四个方面向与会人员介绍全国扶贫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提出新形势下扶贫工作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脱贫问题“抓紧抓紧再抓紧、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指示,贯彻落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的“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目标,并表示希望能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我国的扶贫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扶贫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充分肯定了我国在反贫困问题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但也指出了现阶段中国救助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新形势下如何界定贫困人口、传统扶贫机制带来的政策负效应、扶贫政策与救助政策之间的衔接问题、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新贫困问题,他还特别强调在解决物质贫困问题的同时,还应注重解决精神贫困。
在开幕式主席台就坐的还有中国残联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新民,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中心副主任曹洪民,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 民政部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卫东。
开幕式结束后,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延中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三个分论坛。各论坛发言人围绕中国扶贫战略路径与政策选择、基于信息系统的精准扶贫、农村扶贫政策与社会救助政策的衔接、残疾人贫困问题与减贫、儿童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家庭贫困与服务支持、民族地区贫困与小康社会建设、城市工作贫困问题与对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救助扶贫政策的国际比较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和研讨。
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姚建平副教授在分论坛发言中考察了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工作贫困规模、结构及变动情况,指出中国城市工作贫困问题自2006年以后显著加重并存在显著地区差异,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 、建设家庭友好型的社会福利项目以及探索建立负所得税方案应是中国未来应对工作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