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学习身边的榜样】走近华北电力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二)

编者按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激励学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在加快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进程中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学校组织开展了“两优一先”评选活动。希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受表彰集体和个人为榜样,立足岗位、实干笃行、奋楫争先,为全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党支部:依托重大项目创建师生纵向党支部,实现科研育人协同增效

先进基层党组织+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党支部.jpg

输配电系统研究所党支部,隶属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党委,支部依托重大项目建设了师生纵向党支部,现有党员23名,其中教师党员8名、学生党员15名。支部聚焦高校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建设,凝炼了五大重点举措,分别是“教育党员有力,推进党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管理党员有力,提升支部党建质量”“监督党员有力,构建师生思政建设长效机制”“凝聚、服务师生有力,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和“组织、宣传师生有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自立自强”,形成了“党建引领驱动科研、教学、育人”多维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支部获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名党员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支部书记一线讲述“结出党建科研融合硕果”在《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报道。支部教师连续承担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1*6工程重大专项等一批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项目,获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支部培养学生1人获IEEE电力与能源学会杰出学生奖学金(全球每年仅5人),28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校长奖。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力系统研究所党支部:筑牢堡垒,建四强支部;为党育人,助双碳落地

先进基层党组织+电力系统研究所党支部.jpg

电力系统研究所党支部隶属于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现有党员11名,占所在教研室教师总人数的64.7%,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党支部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为基本遵循,对照党支部“七个有力”标准和要求,凝练出“筑牢堡垒,建四强支部;为党育人,助双碳落地”的支部工作理念;构建出以“四强”铸魂、“四心”聚力为支撑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在抓思想、抓制度、抓基础、抓联动方面“四个下功夫”的党建工作举措。近三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省部级教学奖励5项。党支部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向心力进一步凝聚。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党支部:以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战略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党支部.jpg

工程热物理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4人。党支部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高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1人。党支部主要负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门专业基础课,每门课程均成立对应的教学团队,设研究所三个,教学团队与研究所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党支部建立了“三位一体、两级联动”党建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深度融合。近五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项,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1项。支部党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与 CAD 党支部:严谨求实敬业奉献夯实学生学业基础,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与CAD党支部.jpg

工业设计与CAD党支部隶属于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党支部始终坚持把党建和事业深度融合,创新性提出“一中心、两把关、三结合、四落实”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好师德基础关和课程建设关。通过将党建与育人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党建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提升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将党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师生与社会的能力水平。支部入选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支部教师负责课程和教材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和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奖。党员中有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学名师2名;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个人3名;北京高校青教赛获奖教师2名;省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4人次;校我身边的好老师1名;校教学优秀特等奖及教学优秀奖、校十佳班主任及优秀班主任奖4人次。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系统党支部:“为党育人,建四强支部;躬耕教坛,育电力英才”

控制理论教研室-党徽.jpg

控制理论与系统党支部隶属于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共有14名党员。党支部瞄准我国“双碳”目标,紧抓“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关键点,探索出支部共建驱动共享共赢、名师聚力驱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驱动教书育人、科研先锋驱动能源转型的“四驱”工作模式,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教师引路、事业引航的“三引”功能,推动党建事业深融互促。成功研发我国首套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对大机组控制装备与技术的垄断。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获评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1个,2人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2项等。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党支部:“1+X+N”党建引领,产学研协同孕育电力智能英才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党支部 党徽.jpg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党支部隶属于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共13名党员,100%博士,100%名师担任班主任,100%青年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创新提出并践行“1+X+N”结对共建党建新模式,创新联设智能控制科研团队党支部,积极与多家央企支部结对共建,积极参与马院“1+4”支部联学活动。课程思政成果丰硕,受《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矢志不渝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老中青传帮带优良传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锚定企业工程实践实际需要,产学研协同精心孕育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人才。支部党员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建设Hunters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助力全校本科生科技创新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创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机器人实验室,持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科研水平。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教研室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以关爱凝聚,以教学奠基,以科研创新

工程管理党支部.jpg

工程管理教研室党支部隶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共有党员12名。党支部将理论学习制度化,通过理论学习为专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深耕能源领域,助力学科发展,注重功能发挥,为专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师德师风,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带头挑重任,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在支部带领下,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将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住建部工程管理专业认证,支部所在教研室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承担国家教学团队建设;支部党员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承担国自然专项项目1项,面上项目16项,青年项目5项,国社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2名党员连续3年上榜“中国高被引学者”。


新能源学院风力发电研究中心党支部:矢志奉献风电教学与科研,筑牢基层党建之基,为国培育风电精英

风力发电研究中心党支部.jpg

风力发电研究中心党支部隶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党委,共有14名党员。党支部始于华北电力大学2006年创办的世界首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现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电方向(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是我国风电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的“先头部队”和“国家名片”,凝练形成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风电精神”。入选华北电力大学先进党组织、“一融双高”示范党支部、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第一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在支部的引领和培养下,支部党员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等省部级思政教学荣誉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鉴于支部在风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突出贡献,2022年学校受邀加入欧洲风能科学院(亚洲唯一)。


核科学与工程第二教研室党支部: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打造核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先进基层党组织核工程第二教研室党支部.png

核工程第二教研室党支部隶属于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共有14名党员。党支部坚持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核能发展新阶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核工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聚焦青年教师,协助学院创办青年教师成才论坛,支部教师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及河北省优青人才项目。加强对外交流,打造“党建+科研”平台,先后与西交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中核武汉105所开展共建,助力师生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课程思政案例获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2人获学校“十佳班主任”称号。支部获批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项目,支部党员主持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项。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化学教研室党支部:一融双高培养能源环境人才,科研报国攻关核电污染治理

党组织照片-环境学院应化党支部.JPG

应用化学教研室党支部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共有14名党员。支部建设将政治理论和业务有机融合,在高端人才队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和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形成了包含1位国家杰青和2位优青的党员队伍。全体党员深度参与教学比赛、课程思政建设、学位点评估、博士点申请,培养大批能源环境人才。将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学校重要部署融入到支部的工作中,持续推进“核电污染治理”科研攻关行动。近5年来支部党员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总经费超过4000万元,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论文,为我校生态环境、化学、材料学科进入ESI1%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入选华北电力大学“一融双高”示范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党员1人获评华北电力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中组部青年千人项目,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数理学院基础物理教研室党支部:凝心聚力,双融双促,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先进基层党组织+基础物理教研室党支部.jpg

基础物理教研室党支部隶属于数理学院党委,共有11名党员。支部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坚持围绕发展促党建、做好党建促发展,实现党建事业双融双促,推动教学科研工作提质增效。支部通过师德师风座谈会、警示教育会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支部党员获“我身边的好老师”“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支部在课程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获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案、教指委优秀案例、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校十佳思政案例等荣誉。支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帮助青年教师突破教学关,年轻教师均获批青年基金,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多篇。在党建工作中,推动跨学科支部共建,获批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特色工作项目。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党支部:深化回天校社党支部协同共建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公共管理教工党支部.jpg

公共管理教工党支部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共有13名党员。党支部创新性提出“两级联动、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建立支部委员与教研室主任联席会商制度,将党建思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引育五个领域作为工作抓手。支部重点打造“育人党建”“田野党建”“科研党建”等品牌创建活动,与回天地区佰嘉城社区、霍家营社区进行支部共建,开展社区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以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支部入选校“一融双高”示范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3年度,支部党员作为负责人获批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上线学科核心课程慕课2门。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党支部:“特色党建”创品牌,高质发展融业务

英语专业教研室党支部.jpg

英语专业教研室党支部隶属于外国语学院党委,支部共党员8人。支部以“党建引领业务双发展”为工作指导,努力打造“外语+专业+传播”的党建与业务融合方式,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教研。在教师理论学习上开展“1+N特色支部联学活动”,与其他支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等良性交流;在本科生中开展“党员导师制”,尽心护航本科生成长;在研究生中开展“外文中的党史”师生支部共建,开展外语专业特色党建活动。通过特色党建“三体联动”引领党支部工作纵深发展。支部教师党员2023年获“课程思政十佳优秀教学案例”、第三届华北电力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北京赛区等多个教学赛事等奖项。培养的学生们在“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大赛等赛事上成绩优异。


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与思修党支部:立德树人,培育英才,博学创新,红心领航

原理与思修党支部1 .jpg

原理与思修党支部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共有13名党员。支部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形成“专家导学+书记领学+个人展学+党员自学”的“四阶”特色学习模式,确保党员始终做到政治坚定、思想纯洁、行动坚决。支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员教师专业优势,积极走出学校和学院,投身于党的思想理论宣讲中,成为流动的宣传员,致力于为学生成长发展把方向、增信念。支部聚焦师资和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大思政建设发展中积极贡献,成为闪亮排头兵。党支部教师教研、科研领域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立项,先后主持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项,获得校级奖励二十余次。


沙河院区综合办公室党支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安全稳定为底线

沙河院区综合办公室党支部.jpg

沙河院区综合办公室党支部隶属于沙河院区党委,共有8名党员。党支部按照“三纵、四横、五协调”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带领学生党支部100%全覆盖赴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学习,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以高质量党建带动院区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走宿舍、走食堂、走教室”,依托党组织建立健全四级日常管理体系和网格化学生组织管理体制,通过百余次座谈会深入了解师生思想动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贯彻落实学校发展部署,完成2022级研究生搬迁到校部、2023级研究生新生报到、定制公交开通运行等工作。成功举办“记忆留沙·青春向华”主题晚会,沙河院区合唱团在2024年“五月的花海”歌咏比赛中勇夺桂冠。

初审:李文姝 朱慧花

复审:葛超 卜叶蕾

审核:沈岚 张顺涛

责任编辑:陈昀睿 董艺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