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自动化专业探索“多课程、跨学科”协同教学

 
 
近几学期,在主楼E714教室,同学们会看到这样的“奇艺”课堂:自动化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杨国田、杨锡运、段泉圣、李新利等几位老师同台协作授课,师生相互切磋……

 
 
2013年以来,控制与计算机计学院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形势,以自动化专业卓越班为试验田,探索“多师导学、多课同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搭建“多课多师”协同教学平台,从一门课程中提出问题,通过现场科学试验诱导学生思考科学原理,再结合其他课程的理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专业主干课程的有机融合。例如,从《过程参数检测与仪表》中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专业文献》分析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然后由现场科学试验诱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再从《信号分析与处理》中寻求理论支持,并贯通《过程参数检测与仪表》、《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核心知识,最终解决问题。
两年的实践表明:一、“多师多课”同堂协作教学,打破了工程教育“理论先入、实践从属”的传统方式,课堂实验不再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是着眼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潜能;二、课堂中“师-生、课-课、理论-实践”协同展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工程意识,形成了新型的教学关系;三、学生在同一课堂接受不同教师的影响、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教师的知识权威,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批判以及论辩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校自动化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将求解“钱学森之问”、培养卓越人才作为重大课题,深入探索教学新模式。比如,本科专业课跨越5个学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兴趣,是普遍存在的难题;该团队依据“认知发展的主客观相互作用规律”,从专业课程中梳理出若干知识板块,初步探索了“专业知识体系诱导实践”的有效解决途径。
      这项改革,尝试将学生的实践训练、创新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并行开展。一、在每个知识板块前,由学生通过“科学探索平台”接触实际对象,自主探索对象的原理、流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二、学生带着发现的问题到课堂上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回到“科学探索平台”结合实际对象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解决问题。

 
   
 科学探索平台之一:工业超声波风向风速传感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精心设计实验平台,巧妙点拨科学思维,而不在于给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和学生“传授-接受”的单向信息流转变为“问题-发现”的互动双向信息流,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心态。
该团队探索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诱导实践”下的协同教学,是以“问题-发现”为主导,把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索引入课堂,再通过原理探索、理论分析、方法研究,逐步过渡到技术方案和工程实现,实现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发现,即“做中学”。以问题为主线,使同学“带着问题去课堂、形成思路来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自主解决问题”的工程创新能力以及挑战现有理论的批判性思维,显著增强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性、继承性和互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