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聘任仪式
12月28日下午,我校“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聘任仪式在主楼多功能厅召开。
校长刘吉臻,副校长杨勇平,校长助理尹成群、律方成,党办校办、人事处、财务处、重大办、研究生院、学科办、国际合作处、基建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学院院长,实验室全体固定研究人员以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仪式。仪式由杨勇平副校长主持。
科技处处长、重大办主任檀勤良介绍了“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人事处处长赵秀国宣读了《关于聘任“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的通知》。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校长刘吉臻为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颁发了聘书。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毕天姝介绍了实验室运行情况及2012年工作计划,实验室副主任牛玉广介绍了实验室科研激励及管理办法。
牛玉广、崔翔、肖湘宁、李成榕、毕天姝、田德、徐岩七位老师,分别代表各自研究团队,从团队基本情况、主要研究内容、聘期研究目标、工作设想、2012年工作重点等方面作工作汇报。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校长刘吉臻在仪式作重要讲话。
刘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在国家对教育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的今天,华北电力大学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学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正转向内涵发展,并逐步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即将过去的2011年里,学校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电力科学与工程”列入“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学校第二个“111计划”项目获批立项建设以及连续第三年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单位,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华北电力大学正以扎扎实实的姿态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中阔步前进。这其中,作为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当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学校党委、行政,相关部门、院系的协同配合,使得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果,在此,代表学校,也代表实验室,向为实验室申报、立项、建设等工作付出辛劳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校长指出,现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怎样把实验室真正建设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重要而又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创新。要明确实验室的定位:一、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华北电力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重要的内涵;二、实验室应该成为学校创新型研究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三、实验室应该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摇篮;四、实验室应该成为学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与示范区。
刘校长对全体研究人员及相关部门、院系提出以下希望:
首先,希望全体实验室研究人员、相关院系及部门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对相关要素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及思考,以全新的姿态与观念投身到工作中,这其中,归根到底,是要创新,要站在国家、乃至世界新能源电力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思考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其次,希望每个研究人员要做到敢字当头、独树一帜。在科学面前,既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又要做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新能源电力系统,实质上是对人类即将面临的新时代中,人与能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作为实验室主任,希望大家,特别是学生及年轻的研究人员,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努力做到开拓创新、独树一帜。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实验室也将和学校各院系、校外、国外相关机构与人员开展合作,在同心协力、勇攀高峰的过程中共同创新、标新立异。
刘校长指出,“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今天的仪式,进一步标志着实验室各项工作一步一步落到实处。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希望大家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在顺利通过上级有关部门评估、检查、验收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建设好高水平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勇平副校长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刘校长对实验室的定位进行了精确的阐述,并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全体研究人员在新的一年里,以刘校长的讲话精神为下一步工作的动力及方向,也希望学校各部门、各院系进一步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为实验室建设目标及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和《关于批准建设心血管疾病等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1]517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及发展需求,经学校研究决定,同意“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聘任马静等34人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聘任期限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聘任期间,固定研究人员工作由实验室统一安排,按照与相关院系共建的模式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的教学工作由相关院系与实验室协商安排。聘期内考核由实验室负责,其它党团、工会与行政事务由院系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