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我校举办第二期未来回天论坛


12月13日,华北电力大学回天治理研究院举办以“回天有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主题的第二期未来回天论坛,来自北京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区共80余位代表参加。此次论坛聚焦“回天有我”多方参与升级策略,探讨十四五期间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路径及建议。

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华与北京市昌平区副区长冯志明参加此次论坛,并就“回天治理”重大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b3b1fbb3edb74508a115575e2b6f9906.jpg

何华在致辞中讲到,未来回天论坛让我们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上,研讨和描绘“回天治理”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意义显得格外重大。伴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回天治理”必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肩负着探索北京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华北电力大学成立回天治理研究院以来,致力于参与回天治理,积极开展回天治理论坛、未来回天论坛、“百生百社”调研等系列研究实践。对照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提出的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深化“回天有我” 创新实践,学校将继续发力,打造多方参与共同体,在改革创新中推进回天治理内涵式发展。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回天治理研究院院长苑英科作主旨发言,围绕“回天有我”的内涵于升级发展战略发表了看法,他表示要以培育积极情感、 增加社区粘性为立足点,以居民的人力投资、基层治理的改 革创新、社会组织的系统构建为重点,在人力投资战略上“用智”、在实验创新战略上“引智”、在教育先行战略上“育智”,推动人力资本、心理资本正向积累,深化“回天有我” 创新实践。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妮娜从回天有我的构成、关系、经验、问题、建议五个维度,提出未来基层社会治理需着重发展党组织、业委会、社会组织,进一步明确行政、社会、市场三方关系,引导居民在利益及情感关联中生成互助共同体。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朱然聚焦社会治理责任分担,提出从机制上让居民真正在社区“当家”,引导居民从“局外人”变成“主人翁”,从“要我治理”变“我要治理”。

圆桌论坛环节由北京联合大学首都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积堂主持,北京科技大学统战部部长张颖、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商楠、首开集团天岳恒公司党委常委任姣、北京同学都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梁峰、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张林江等6位嘉宾聚焦社区居民、报到党员、青年才俊等身份,讲述“小我”故事、探讨“大我”未来。



北京市昌平区副区长冯志明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要实现多维度转变,希望各级党组织、居民、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继续参与支持回天治理,以党建引领、民生为本来践行治理初心,通过全方位动员社会参与来转变治理思维,推进短板治理、存量治理、精细治理来理清治理逻辑,坚持多维度客观全面审视来找准治理视角,持续开展城市体检、发现及针灸来挖潜治理空间,既久久为功又科学安排来提高治理效率,构建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审核:苑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