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提升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充分发挥能源电力优势,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和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融入、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在服务国家战略构想的进程中,在为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的重大项目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事业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服务外交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援外培训
2016年7月,北京,来自巴基斯坦的电力工程师Shahid Shoukat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正在华北电力大学聆听学校教授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讲座。老师的讲解,让大家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也了解了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华北电力大学。
Shahid Shoukat参加的名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入网技术的国际培训班,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华北电力大学承办的科技援外项目。来自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和柬埔寨的近20名电力企业领导、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研修。20天既有高水平学术讲座又有电力企业实地参观的研修,使大家获益良多。Shahid Shoukat说,巴基斯坦新能源资源丰富,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支持、工业革新上非常出色。近年来,中巴合作丰富,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中很多就投入在能源方面,希望两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巩固友谊。培训期间,华北电力大学的老师让我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谢华北电力大学。
从2015年开始,华北电力大学已经承办了两届科技部援外培训,开办可再生发电及入网技术国际培训班,共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40多名电力企业领导、电力企业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参加培训。当前,我国正在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水电资源,新能源电力技术培训班的开办,将加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谊,有效推动各国能源电力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参与科技部援外培训外,华北电力大学还积极承担商务部组织的援外培训。近三年来,学校就承担了6个商务援外培训项目,分别是:2014年亚洲国家发电过程仿真与优化控制培训班、2014年赤道几内亚电力技术培训班、2015年坦桑尼亚电力系统运营与管理研修班、2014年非洲法语国家电力官员研修班、2015年巴西电力特高压技术规划与发展研修班、2016年科摩罗电力官员研修班。为保证培训质量,学校严格按照商务部相关要求,精心编撰教材,合理安排课程,确保学员围绕电力系统控制、运行、管理等内容开展理论学习,学校还为学员提供深入电力企业现场的机会,切身体验和了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同时向学员介绍中国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取得的成果。
2016年11月13日,受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邀请,华北电力大学刘永前教授、刘自发副教授、王宁玲副教授、朱红路博士奔赴克罗地亚开展学术访问。此次访问的源头,要追溯到2015年,当年6月,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克罗地亚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七届例会议定书》审批通过了中国与克罗地亚科技合作项目《可再生分布式能源、能效及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该项目旨在欧盟-中国研究及创新伙伴计划项目(IRES-8)框架基础上,建立两国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型科研合作平台,研究两国在可再生分布式能源、能效及可持续能源发展领域的关键科学与工程问题,寻求开展更深入、更具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合作。作为欧盟-中国研究及创新伙伴计划项目(IRES-8)中国承担高校之一,华北电力大学此次派出的四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执行两国政府间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合作项目,并参加中国-欧盟研究及创新伙伴计划项目(IRES-8)专题研讨会。12天的时间里,四位教师往返于萨格勒布与斯普利特,顺利完成了学术访问任务,推动了我校同萨格勒布大学的合作。
搭建平台 为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构建长效机制
秉持“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办学理念,华北电力大学坚持以国家目标和能源电力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科研组织加强合作,通过共创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搭建能源电力领域高水平智库等方式,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中国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
2016年3月16日,借助中蒙两国在能源电力领域良好的合作前景,尤其是两国2015年在能源电力领域签署的涵盖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电网项目的协议这一有利契机,学校与蒙古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中蒙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双方将利用学科优势共同开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中蒙在可再生能源教育、科技、培训、产业、专业智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能源企业投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电力和其他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全球十大顶尖律师事务所之一,CMS金马伦麦坚拿律师事务所在“一带一路”版图沿线的17个国家设有办公室,专业经验丰富,能为能源企业在当地的投资提供全面的支持。 2016年4月6日,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与英国CMS金马伦麦坚拿律师事务所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系列“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国际合作法律及风险防范系列研讨会”和“‘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企业走出去法律综合事务高端培训班”,共同在能源领域法律事务咨询方面服务更多的中国企事业单位,为能源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借助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等合作平台,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各类合作。
2016年5月23日,学校承办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和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校长论坛。中波17所大学齐集华北电力大学,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进行深入探讨,达成重要共识,并签署了《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合作备忘录》。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外交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中东欧领导“16+1”会晤机制、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形成,双边开放合作的顶层设计,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的制定,开启了科技、研究、创新与环保、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合作。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深化中波高校合作、增进共识,进而搭建合作平台、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促进互惠共赢。
时任我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指出,在中国进一步做好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衔接地区以及中国和中东欧“16+1”合作机制的重要合作伙伴,波兰在中欧教育开放合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波两国大学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恰逢其时。建议双方今后的合作交流一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机制,深化商务合作;二要发挥两个大学联盟之间的优势与特色,实现共赢。波兰科技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弗洛茨瓦夫技术大学校长塔杜斯·维斯科夫斯基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波两国高校开展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所有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成员高校都非常有兴趣与中方高校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固化合作成果。此次论坛能够为中波双方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一种理念、达成一种共识、构建一个框架,希望今后有更多类似的平台、机遇,为双方的合作拉线搭桥。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区域,是我国能源电力重要合作区域。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之间既有能源资源生产国、过境运输国,也有能源消费大国,各国资源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对我国拓宽“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区域能源电力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上合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的中方牵头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积极致力于推动上合组织大学成员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2016年12月15日至16日,学校和莫斯科动力学院承办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会议,这是上合组织大学7个学科优先发展方向之一的“能源学方向”成员高校首次召开专题会议,来自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蒙古(观察员国)等国11所高校参加会议。
杨勇平校长在会见中外方与会代表时指出,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会议的高校在能源电力学科专业设置和科研领域有着很高的相似度,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能源学高校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进教育合作,积极推进科研合作,增加成员大学间的互动,发挥高校在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电力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两天的时间里,大家共同探讨了在“一带一路”有效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加强上合组织大学能源学成员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会上,“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正式成立,智库将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间的能源项目和“一带一路”布局,从事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和互联互通在内的相关研究和专业咨询,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资源,建设成服务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的地区一流能源专业智库。
王增平副校长指出,多年来,华北电力大学积极适应国家能源转型发展战略和能源国际合作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学科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源学方向成员大学能够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谋划教育落地项目;发挥学科优势,共建科技交流平台;推动人文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不忘初心 培育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使命。在国际化进程中、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如何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如何作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校留学生教育,是华北电力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直面的课题。
2016年10月13日,华北电力大学主楼多功能厅,来校访问的捷克教育、青年、体育部副部长达娜·普鲁迪科瓦女士正在为华电学子进行有关高等教育的演讲,她欢迎华北电力大学的青年学生们到捷克留学,成为推动中捷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的生力军。在华电学习的捷克留学生也向大家描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分享了捷克的大学生活。
华北电力大学与捷克多所大学在电气工程、可再生能源和工商管理领域开展研究人员学术交流、学生交换等合作。过去两年,已有48名捷克学生来华电学习交流。在2016年春季学期,学校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派出了5名本科生作为交换生赴捷克技术大学进行交流,现已学成毕业。随着中捷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推动双方高等教育的交流互动。
这是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化进程中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通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参加各境外教育展等方式,不断优化招生策略,拓展招生渠道,同时,学校筹措协调国内机构和驻外使(领)馆、外国高校、孔子学院在来华宣传方面的资源能力,搭建了来华留学的有效平台。
2016年,学校留学生招生结构进一步优化,共招收来自世界各地48个国家近300名留学生新生,在校国际留学生总人数达到700余人;学生高层次学历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结构更加合理化;印度、德国、波兰、约旦、以色列等生源国实现了零的突破;学校留学生2017年获得“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并得到了教育部“电力专业来华留学生助推中国电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分析”软课题项目支持。
学校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 借助上合组织大学这一平台,学校致力于推动上合组织大学成员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了汉语语言、硕士生交流、双硕士等项目,先后招收了80多名来自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交流学生,同莫斯科动力学院共同培养了近20名华北电力大学双硕士研究生;结合自身行业院校优势,学校采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模式,走在了校企联合培养境外留学生模式领域的前列。目前,学校已经与越南煤炭公司联合培养12名越南学生、与南方电网云南国际公司联合培养7名老挝学生、与中原集团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培养6名苏丹学生,与中石油MMG公司联合培养4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华北电力大学、企业、留学生三方签署协议,华北电力大学负责培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实习就业岗位,留学生毕业后定向到企业工作服务;同时,学校还积极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本土化人才,举办了巴基斯坦、苏丹工学核电专业硕士班、湄公河项目硕士班等。
通过各类平台,学校同蒙古、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以及欧洲多所高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9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并根据协议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长短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学校与英国斯莱斯克莱德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延期申请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招生年份顺利延至2020年;与蒙古科技大学“2+2”逆向合作办学,在电气工程、可再生能源等专业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2016年,学校共派出776名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其中,283名应届毕业生出国留学,278名本科生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15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交流交换项目。
在融入“一带一路”进程中,学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工作在外专引智、联合科研、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等层面积极推动了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目前,学校已同包括中东欧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余个国际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
校长杨勇平指出,学校历来重视国际化工作,将国际化列为学校发展的三大增长点之一。“一带一路”战略为学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契机、搭建了平台,学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则又推动着学校更深、更实地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是时代赋予华电新的历史使命。在能源革命和“一带一路”的舞台上,华电人,将发出自信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