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学校召开“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集中签约授牌仪式暨建设研讨会

9月28日,学校召开“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集中签约授牌仪式暨建设研讨会。会议以“教育科创融合,共建人才培养生态”为主题,来自怀柔实验室等事业单位、国家电网公司等理事会单位、施耐德电气等跨国企业、四方继保等行业特色企业、国网技术学院等高校的领导专家,共同探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助力能源电力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云鹏和有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教师学生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活动。集中签约授牌仪式由教务处处长刘崇茹主持。

aea7afe735f888e9943561bce36877dc_unpub_ed9ae66ded2a4fa0afbed0e259609d07.png

刘云鹏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长期以来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与国内外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资源共享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校企优势资源,联合开发高水平课程,建设高标准实习实践基地,形成了一批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

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一体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明确要求“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实践长效机制,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评价体系健全、资源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枢纽作用,通过政产学研用融合,凝聚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推进。

他表示,一要加强系统设计。紧跟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把握能源电力转型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的新需求,围绕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实践教学,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二要加强平台建设。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有组织地打造一批特色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内资源整合、校内外合作共建,与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高校等多方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践平台的建设;形成一批慕课、教材和实训项目等实习实践教学资源,打造一支熟悉企业现状和了解行业前沿热点的实习实践师资队伍。三要加强分类建设。健全满足就业、深造和国际化等多种需求的实习实践机制。根据院系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一生一案”和“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分类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四要加强数字化管理。完善与现代智慧教育相匹配的数字化实习实践系统。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和评估,利用数字化赋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时阳作专题发言。他代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秘书处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积极参与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各有关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全面介绍了教育部打造产教对接平台,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十周年来的情况。希望校企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设计,以“真环境”培养学生的“真能力”,以“真能力”解决产业发展的“真问题”,共同构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繁荣生态。

企业代表、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的标准化与教育合作韩文秀总监在发言中,回顾了施耐德电气与学校20多年来的合作历程。教师代表、电气学院高春嘉老师在发言中,总结了自己从本科生、研究生成长为青年教师过程中在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实践中的经验。学生代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姜昕同学在发言中,分享自己在储能基地实习期间的收获与成长。

408138a7e2ffb383ca8c112beca6fa0.png

2023年,国家电网—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学院、储能-氢能专业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被授予首批“北京市级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称号。会上,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浙江南都能源公司、北京亿华通公司等共建单位代表,与学校(学院)相关领导共同为这两个平台揭牌。下一步,将聚焦行业前沿,将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方法融入教学和科研之中,进一步发挥产教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在提升行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揭牌1(1).jpg


揭牌2(1).jpg

2024年,学校把“有组织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各学院、各专业广泛联络拓展实习实践基地,着力建设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的高标准校外实践基地。会上,部分企事业单位代表,与各学院签订(续签)了“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协议”。

1270290fe58d844d5c950c08201b2dc1_unpub_13e87cd97142417abb54575c34cca2cc.png

集中签约授牌仪式后,企事业单位领导专家,分别参加各学院专场对接交流。校企双方围绕大学生实习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等内容,开展了广泛研讨,碰撞出思想火花,探索“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共管培养全过程、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成果”新路径,努力为能源电力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初审:杨 凯

复审:沈国清

审核:刘崇茹

责任编辑:陈昀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