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难忘毕业“寄”,浓浓师生谊

 

“你所有的证书我都放在这个纸箱里,和一些专业书一起,箱子外面作了标记……”在15号楼420宿舍,曹运华老师正在忙碌地一边收拾一边和学生连线讨论物品的断舍离。

这是我校毕业“寄”的鲜活一幕,同样的场景在校园里的毕业生宿舍一一上演。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行李怎么办成为毕业生最关心的问题。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项会议研究部署毕业生离校工作,周密组织,细化方案,用精准细致的服务满足毕业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全力做好毕业生行李打包邮寄工作。6月中旬,保定校区启动了部分毕业生寄送行李的相关工作。7月4日,学校毕业“寄”全面启动,老师们深入宿舍,挥汗如雨,整理打包,封箱称重的场景成为华电校园里的一道特殊风景。

??1.jpg

??2.jpg

7月6日,校党委书记周坚深入北京校部8B学生公寓慰问参与打包的老师们。她详细了解了打包工作的进展和面临的困难,嘱咐老师们工作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做好个人防护。周坚叮嘱老师们分拣物品时要耐心更要贴心,就像给自己孩子收拾行李一样。学校寄给学生的不仅是一份行李,更是学校的关爱和老师的情谊。周坚亲手把印有“一朝华电人 毕生华电情”华电专属包裹标签贴在快递箱上。在8B-205宿舍,周坚同工管1601的鹿世强同学视频连线,询问他生活情况,对学校的毕业“寄”工作是否满意。在得知鹿世强同学毕业后将继续深造时,周坚说,特别高兴地看到你在华电四年岁月收获了累累硕果,能够继续深造就是对你过去四年努力最大的肯定。继续深造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责任和更大的作为,希望你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保持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矢志不渝,坚持不懈,以赤子之心回报祖国和人民,让“小我”的价值在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大我”的进程中升华。

??1.jpg

??2.jpg

7月8日,校长杨勇平前往北京校部9号公寓楼看望正在打包寄送的教职工。“天热,老师们工作量大,给老师们多准备些饮用水”“学生的贵重物品一定要分开单独邮寄”他每到一处都详细了解工作情况,代表学校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感谢毕业生的理解和配合。杨勇平希望老师们把“责任之思”融入服务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把打包寄送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儿上,把学校的关心关爱与行李一起寄送到学生的家门口。在15号楼610宿舍,杨勇平同正在弗罗茨瓦夫理工大学做交换生的毕业生创新动1601班的陈品卓同学连线,询问他在国外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他说:“不管身处国内还是海外,希望你能发扬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的精神,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和追求卓越的勇气,在世界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充分展示出华电人的风采。尽管相隔千山万水,母校的老师们时刻在牵挂你们,期待你常回母校看看!”随后,杨勇平把印有“五洲待疫去 千里再相逢”华电专属包裹标签贴在快递箱上。

??3.png

??1.jpg

毕业“寄”的故事正在上演,学工、保卫等相关部门和各院系积极行动,全力做到三个“到位”。为老师们提供口罩、手套、消毒湿巾等防护物资,确保参与打包寄送的教职工防护“到位”;准备好塑料袋、纸箱、胶带、学生信息标签等打包工具,配备电动车、平板推车等运输工具,提供充足的饮用水,确保各项条件保障“到位”;印发工作手册,规范工作流程,开展全面培训,加强师生沟通,提供寄存服务,确保各个环节服务“到位”。

老师们举着手机在学生的“导航”下“定位”物品,然后整理打包,铺盖、衣物、脸盆、书籍、充电器、小饰品……只要学生需要,无论物品大小轻重,老师们都耐心寻找,细心挑拣。挑拣结束后,他们将需要邮寄的物品再次整理、核实、做标记,落实“一人一案,一物一问”,确保每个学生的信息准确无误,每件学生物品完整无缺。

毕业“寄”的故事徐徐展开,离不开“镜头”前的教职员工耐心细致的“本色出演”,也离不开在“幕后”的后勤服务人员无微不至的悉心服务。副校长孙忠权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对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细致的工作要求,下沉到一线指挥督导抓落实。后勤员工也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敢当“幕后人”,为行李寄送服务保驾护航。

?1_meitu_2.jpg

??2.png

“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为分担各院系老师的压力,各部门、各单位的党员群众也纷纷加入行李打包行列,为毕业生离校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机关党委、机关(保定)党委主动与院系对接,以“党员活动日”“志愿服务周”等形式,积极发动机关党员和干部,全力投入到为毕业生打包行李物品志愿服务中,截止到发稿日,累计有34个党支部300余人次参与行李打包工作。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管教研室的高建伟老师、李星梅老师和庞南生老师被戏称为“工管三剑客”。三位老师周末无休,从早上7点30坚持工作到晚上7点30,创下了连续打包12小时的佳话。

数理学院年逾60的潘志教授在学院没有安排任务的情况下,主动请缨,表示一定要回校为毕业生收拾打包行李,而且一干就是8个小时。法政系夏珑老师虽患有腰间盘突出,严重时需要卧床,仍然奋斗在行李打包的第一线。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45位老师用4天的时间,完成了203名毕业生1126个行李包裹的整理打包工作,展现了硬“核”速度。体育教学部(保定)的党员、民主党派、群众教师一起上阵,17位教师用了7天约30余人次,为多个院系的59间宿舍、230余名学生志愿服务,合计打包行李数量690余件充分传递了“毕业寄”的关爱与温情。

闷热的夏日,参与校园毕业“寄”的老师们仍在挥汗如雨地忙碌着,一件件细心查找,一包包精心整理,一声声关切询问……老师们忙碌的身影是学校留给毕业生的最后一堂思政课。在朋友圈、微信群,毕业生在云端用刷屏的方式向老师表达感谢之情。

??3.jpg

??6.png

“老师们真的很细致,有些小物件我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老师们却全部帮我整理打包了!”

“不能返校的毕业季,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论文撰写、网上答辩到行李物品邮寄,我担心的,老师都帮我们做到了,谢谢母校!”

“就这样毕业了,遗憾的是没能回到学校,幸运的是导师一家三口为我打包邮寄了行李,吾爱吾师,我爱母校”

疫情把毕业生们隔在五湖四海,老师们把思念与祝福一点点装进毕业生的行囊,寄到四面八方。2020届毕业生,特殊的毕业季有遗憾亦有感动。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今日老师为你们整理行装,祝愿你们前程似锦,再度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