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华电记忆6》——讲述华电故事,续写华电精神

六十一年春风化雨,六十一年桃李芬芳,走过六十一年风雨历程的华电,留下了无数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童恩超、张瑞华、陈志业、崔翔、田仲元……他们的故事,都在党委宣传部编印出版的《华电记忆6》中一一呈现,带领读者再次走进华电过去的岁月中,浮沉华电史海,品味华电情愫,感念华电师恩,体悟华电精神。

4c2ef18c6e8744d89c519d90aa783a75.jpg

《华电记忆6》与《华电记忆》系列丛书前五辑一脉相承,以“索隐华电历史,探赜文化传承”为旨,荟萃了特稿、口述、史海、院系、名师、师恩、情愫、青春、校友、媒体、追忆、歌赋、瞬间、大事等十余个栏目,从不同的角度追怀旧事、凝聚精神、昭示未来,共同谱写华电人的奋斗诗篇。其中,特稿、史海、院系、瞬间为新开栏目,“特稿”记录了学校建校六十周年校庆的难忘之旅;“史海”中,崔翔教授深入考求我校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专业、高电压技术专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难解渊源;“院系”回望了机械工程系40年的前尘往事;“瞬间”则凝聚了国庆70周年庆祝大典中的瞬间芳华。“歌赋”中的《华电赋》则为旌表学校六十周年华诞所做。

《华电记忆6》精彩片段摘录:

要想讲好课,教师应当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语速适当。声音小,怎么能让后排的学生听清楚?我讲课从不吝啬音量,哪怕重病在身。张存道老师曾说:“老张啊!只要一进第一教学楼大厅,就知道是你在二楼上课。”常年上课,我患上严重咽炎,疼痛难忍,药物、激光治疗只能缓解无法根治。可说来神奇,无论嗓子多难受,只要站上讲台,我就会忘乎所以。

——张瑞华回忆在华电倾心从教的时光

哈工大发电、高压专业整体并入北京电力学院电力系后,对刚刚成立仅三年的电力系而言,不仅带来了哈工大成熟的教学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带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铭记责任、求真务实、崇尚科学、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财富,对我校电力系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崔翔“华电校史中的高电压技术专业”

那时学校只有一个红砖的平房食堂。不仅学生和单身教工,有些双职工也经常在这里就餐,可见饭菜还不错。饭厅里有方形的木制餐桌、铁制的折叠椅。我记得最好吃的是烧茄子,虽然是大锅烧出来的素菜,但味道绝对好。多年以后,每次提及,我都赞不绝口。

——王秉仁“诉不尽36年的华电情”

我和黄少峰、刘建国是同届同学,并同时留校工作。那一段时间,他们好像失踪了一样,很少能够见上一面。只是偶尔在饭堂,或者是通往“小屋”的楼梯上,看到他们匆匆的身影。至于他们在忙什么?我依稀的知道,他们好像是在搞什么“微机”。只是如此的默默无闻,让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曾宪国“值得我们骄傲的杨奇逊教授和他的研发小屋”

a99273c496fa4462aab72c27fe3630c3.jpg

《华电记忆》系列丛书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校友的喜爱,也收到了许多读者的宝贵意见与建议。这让党委宣传部全体同仁深感振奋,决心再接再厉,继续挖掘华电史上最珍贵的记忆,让那些可亲可敬的人、可歌可赞的事再现给广大读者,让他们从那些真挚的情感、剀切的记录、生动的描述中,对华电有更多的了解与感悟。

老领导王援读《在那遥远的地方》(童恩超口述)文章后,认真写下了读后感:“童恩超老师所讲的事情,属实、实事求是、反映了事物的本真,读后很感人。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是当时国家的重点工程,在水电部指导下,我校童恩超、陈汝庆老师带领热力02班同学(工农兵学员),克服了既无先例可寻,又无资料可查等困难,又是改造已有的旧机组,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直至成功投入运行,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得到了水电部的赞赏,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表彰,赠送了好大的一面锦旗,并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嘉奖。在长达六七个月的时间里,克服了技术上、政治环境上、生活条件上、自然环境上的众多严重困难,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华电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传承。”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华电人在六十一个不平凡的岁月里厚积薄发的精神之光,将随着《华电记忆》系列丛书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地传递给万千师生校友。忆来路,识远途,让我们翻开《华电记忆》,传承老一辈华电人直面困境而不甘落后、立足现实而不满于现状的勇气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华电梦,需要我们每一个华电人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