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故事】戴伟奇:走出大山,我到首都学“氢能”
今年,华北电力大学新设“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也是全国首个氢能本科专业。
7月20,录取通道查询开通。在贵州黔西南兴义一建筑工地上,正在做小工的戴伟奇停下手中的活儿,激动又小心翼翼地输入个人信息。等待录取结果的几秒钟煎熬又漫长,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直到戴伟奇看到手机屏幕上出现“你已被录取,华北电力大学”。“那一刻,我能听见自己砰砰的心跳声。”尽管内心波澜翻滚,戴伟奇却尽量抑制激动,“平静”地告诉身边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爸,我被华电录取了!”父亲关停嗡嗡作响的打地坪机器,探过头看儿子的手机,布满灰尘和皱纹的脸展颜一笑,乐开了花。
父子俩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回想以往的岁月,再看到眼前的录取通知书,戴伟奇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值得,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戴伟奇家处黔西南大山腹地,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兄弟三人读书求学。很小的时候,戴伟奇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改变祖辈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初二以前,戴伟奇家住在一个小山包上,周边仅有两家邻居,三户人家“承包”一座山。孩子们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翻过崎岖的山路去镇上的学校上学。冬天的时候,天还未亮,借着手电筒的亮光赶路去学校。放学后,戴伟奇兄弟三人帮父亲干农活、放牛……在他的印象里,那时没有写作业的概念,更没有看书的记忆。身边的同学情况和他相差无几,大家都是半农半读。
初二下学期,戴伟奇成为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举家搬迁到兴义市。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住上了楼房,到城里上学。戴伟奇至今清晰地记得入学考试时的惨烈,100分的试卷,他考了语文50分、数学26分、英语40分。看到父亲的失望,也看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差距,戴伟奇决定用努力证明自己。
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戴伟奇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查漏补缺。一年的时间,他把初中课程重学一遍,不仅赶上了同学的脚步,甚至超越了大多数同学,成为班里前几名的尖子生。中考时,戴伟奇如愿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兴义一中。根据国家资助政策,戴伟奇三年高中学费被全部减免,另外每年还享受生活补助。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戴伟奇全身心投入学习。“不好好学习就会感觉羞愧,不能辜负国家的帮助,不能辜负师长的期盼。精准扶贫,扶的不仅是贫,更是智。”在感恩中奋进前行,戴伟奇以优异的成绩被华北电力大学录取。知道自己即将就读全国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戴伟奇很激动地说:“从贵州大山深处到首都北京就读最前沿的学科专业,国家给了我飞向梦想的翅膀。未来的路,我一定更加努力,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审:卜叶蕾
审核:张顺涛
责任编辑:郭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