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能源科技攻坚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编者按: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营造创新环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会后,我校专家学者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会议精神,围绕“加强能源科技攻坚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主题畅谈体会。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徐进良教授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本人有幸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部署的“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项目基于我国国情及自主创新指导思想,提出了针对于我国sCO2燃煤发电发展的中国特色技术路线。该项目技术路线考虑原始创新,又考虑工程落地,切实从基础研究、工程落地角度逐步推进大容量S-CO2燃煤发电系统建设,并以能真正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检验成果的标准,对于指导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颠覆性技术示范平台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成果,为能源电力行业输送优秀人才,继续发挥工匠精神,对关键技术路线要反复论证,对科研工作要精益求精。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房方教授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数字化是基础、智能化是关键。在加速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信息流与能量流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们要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结合专业特色,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付诸行动,当好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产学研协作的推动者、新能源人才培养的先行者,把推动实现“30.60”双碳目标作为我们未来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能源学院 李美成教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打硬仗关键要靠科学技术。作为一名新能源电力产业的科技工作者,我们争取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贡献:一是持续聚焦硬科学,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依托学科优势,瞄准世界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紧紧围绕基础性、关键性和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争取在太阳能电池、储能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努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力争实现换道超车。以新能源电力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对变革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攻关,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动源网荷储综合智慧能源协调发展,构成数字化的能源互联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祖国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原动力。从教育源头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突破力,为师生创造多类型校企合作平台,提升青年人才创新思维和能力,并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潜心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茂盛副教授
作为城市的“卫生间”,污水处理厂是每个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我们可能知道它为我们的“绿水青山”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并不熟知它也是个能耗大户。据统计,全球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大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而市政公用事业的电能消耗中有超过20%用于城市污水厂的运行。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面对持续增长的污水处理量,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污水处理模式,比如江苏宜兴城市水资源概念厂已经动工建设,但不得不承认在实现污水厂“碳中和”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中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如今总书记再次强调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彰显了科技创新在实现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一重大战略举措也将成为我国当下污水处理行业开展节能降耗技术革新的重要契机。
审核:张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