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电要闻
华电要闻

我校召开2013年科研工作会议

 

4月24日下午,我校召开2013年科研工作会议。会议以视频形式在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同时举行。

校党委书记吴志功、校长刘吉臻、党委副书记李双辰、副校长杨勇平、王增平,党校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办公室、人事处、人才办、科研院、研究生院、计财处、国际合作处、产业处、学科办、校企合作办公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及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科研秘书,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主任、副主任、秘书以及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吴志功主持。

杨勇平在会上作2013年科研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聚焦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实施国字头战略,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通过科技管理部门、院系、科研平台、团队、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

报告对2010年以来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在科研经费及科研项目方面,科研经费总量稳步上升,纵向科研经费进步更为明显,2012年突破2亿元,占当年科研经费总额的40%。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大幅增强。

报告对当前的科研形势和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进行了分析,报告提出我校今后的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数量扩张向数量和质量并重、以质量提升为重点转变,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二是从个体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有组织合作为重点转变,形成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三是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以长期战略合作为重点转变,构建新体系、跃升新水平;四是从一般行政管理向精细化、全过程管理转变,完善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创新管理方法,形成服务学校发展战略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

同时,报告阐述了学校2013年科技工作设想。2013年,我校将推动实施《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2-2020)》,《华北电力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2012-2020)》“两个行动计划”。着力推进评价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三项改革”。努力抓好科研项目组织、科研基地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项重点工作”。

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檀勤良作了科研管理制度体系设计及说明。

刘吉臻在讲话中对科研工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定位、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科研工作提出了要求。

他指出,科研工作对一所大学来讲,是其所有工作当中及其重要的内容,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反映着一所大学整体实力的提升,是一所大学的重要内涵所在。我们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以此来实现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进而使得学校能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事业中真正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这两个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制订了“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方针,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走过了一条由弱到强的坚定道路,使得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究其原因,除国家增大科技投入力度、能源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等宏观外部因素外,就学校自身内部原因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学校始终将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学校明确的目标,全力以赴地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有时是强力的推动,如学校在“十一五”、“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在一系列科研政策的出台上出重拳、出奇招;二是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相互促进。目前,学校的学科体系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特别是围绕着凝练方向、构建平台、汇聚人才这三大学科建设的要素,着力加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的建设为科学研究拓展了领域、汇聚了人才、搭建了平台;三是学校对已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明确了目标之后,对已有的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在组建团队、形成优势的过程中汇聚成学校的拳头力量,实现重点突破。“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功申报,就是学校对不同学院、不同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的范例。

他指出,我们既要看到工作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增强改善和提高的信心。新形势下,学校的科研工作已经到了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去冲击的阶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仅靠原有的督促、号召、热情等这些一般的工作方法与态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想干事、有愿望,固然可贵,然而最重要的要会干事、干成事。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分析、有思考、有总结、有梳理,在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基础之上,探寻科研工作的规律所在,减少盲目系数,并进而有所创新,以此推动新时期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这也是今年的科研工作会议与往年会议的不同所在。

就今后如何做好科研工作,他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首先,要贯彻落实好“大人才”发展战略,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好学校的现有人才,学校这些年来所取得进步与成绩,主要是靠现有人才资源实现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便我们要花大力气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也要以现有人才作为学校的基本力量和依靠力量,这是不容置疑的。每个部门要盘点好本部门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要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现有人才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同时,要围绕重点目标,在一些重点领域,把人才工作由过去的无序变为有序、被动变为主动,加大力度,增加投入。

其次,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改革创新。科研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是科研工作、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科研工作就难以适应新时期包括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校科研工作赋予的新任务在内的各项新的要求与期望,就难以实现全面的科技创新,也难以使我校早日建成高水平大学。

再次,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要在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找准学校在电力领域、能源领域的战略必争领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这些战略必争领域,要积极、深入参与包括2011协同创新等在内的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

刘吉臻指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学科水平,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痛苦的历史阶段,并非轻而易举可得,这要求我们要用全部的智慧、精力、精神去拼搏、去努力,除了保持高度的热情之外,一定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挖掘事物的重点,以局部的突破带动全面的提升,各部门、各院系要从长计议、认真部署,共同努力。

吴志功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今天的会议,总结了规律,分析了形势,明确了任务,制订了政策,对我校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刘校长在讲话中既对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了历史的总结,又对现今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各部门、各院系要认真贯彻刘校长在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总结、认真学习包括对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关系进行深入探索在内的各项规律;要突出重点,进一步确定好学校带有战略结构性的点,把战略结构点确定之后,将现有资源有效地向此会合。

他指出,从历史上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既保证了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保证了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只有在从事为国家、为能源行业服务的科研工作中,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国家队,学校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科研工作要强调三个字“多、重、高”,工作多,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带有标志性的重点,列出清单,明确任务,抓好重大项目,在学习、贯彻、探索的过程中,推动我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的大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