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之窗】华北电力大学水电学院师生自主研发两套系统助力首都夏季防汛工作
“这里两边要设置钢丝石笼挡墙,施工队会抢在今年汛期之前将主体工程建设完毕,确保沟道不被暴雨冲毁。”7月中旬,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斜河涧村,华北电力大学水电学院的闫麒任同学正在同中建六局水利水电公司“妙峰山镇斜河涧村沟道治理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讨论防汛抗洪工作,这是闫麒任同学所在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重点调研项目。
该实践团共有师生8人,他们从7月初开始,先后赴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斜河涧村、陈家庄村、水峪嘴村,潭柘寺镇南辛房村、草甸水村、贾沟村,王平镇东王平村、西王平村等10多个村庄实地调研,赶在今年夏季汛期来临之前深入了解2023年特大暴雨洪涝灾后重建现状,为首都今年防汛抗洪工作出谋划策。
实践团与贾沟村驻村干部交流灾后重建工作
指导教师徐小蓉为城子西街社区居民宣讲防汛知识
在陈家庄、水峪嘴等村庄,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调研门头沟区洪涝现状和村民的防汛需求,获取了大量系统开发的一手数据;在东王平、南辛房、贾沟等村庄,实践团与村支书和驻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座谈交流,实地调研基层政府的防汛应急举措和灾后重建现状,深感基层治理工作的不易;在斜河涧、草甸水等村庄,实践团记录下各积水点位和山洪易发区域的具体信息,为后期的系统开发奠定基础;在城子西街社区,实践团师生开展洪涝灾害科普宣讲活动,指导教师徐小蓉向社区居民详细介绍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易发地、易发时间以及面对洪涝灾害时的应急自救措施。
实践团在水峪嘴村采访村民
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和近百份问卷采访,实践团立足北京区域特色和大部分村民生活习惯,结合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成果,发挥专业优势,自主研发了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北京市积水点分布图与实时动态发布系统、山洪易发区域地图点位标记与图库管理系统。
山洪易发区域地图点位标记系统首页
以上两套系统以北京市已有的积水点位记载和实践团调研中新发现的洪涝风险点位为基础,从前期的数据收集、系统开发到后期的实地调研、数据处理,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已完成开发等待正式上线。积水系统包含了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典型历史积水点、下凹式立交桥分布、新增积水内涝风险点位,集成了险情描述、群防群策、知识科普等功能,能够有效提升防汛防洪及抢险救灾的效率和精准度。山洪系统用于统计北京市主要的山洪易发点,包括现场受灾的图片、视频、定量描述等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详实的预警信息。基于已有的点位,用户还可通过地图定位、拍照上传等方式,从手机系统完成易积水点“标记”和“上报”等功能,并输入道路积水深度、暴雨强度描述、暴雨险情预测等文字描述,对积水系统进行补充完善,以确保系统不断发挥作用。
两套系统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区域内积水风险点位的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汛期风险。系统的开发,不仅为门头沟区防汛工作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北京市其他地区的防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很高兴实践团学生能充分利用专业所学,将‘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水利振兴,为首都防汛工作做出贡献。”团队指导教师宋辉斐表示。“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参与到基层的防汛抗洪工作,更坚定了投身水利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实践团成员蒋语琴表示。
华北电力大学水电学院以“科技助力乡村水利振兴”为主题,组织百余名师生奔赴社会大课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各实践团队紧扣学科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专长,开展“能源报国”门头沟洪涝现状调研、“水润确山”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专项实践,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