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人民号】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冀梦同行实践团深探黄骅港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冀梦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9日前往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和仙庄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翻堆取装全流程的智能化作业,了解仙庄旱碱地麦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感悟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辉煌成果。

第一站:黄骅港三四期码头——见证海港崭新面貌

抵达黄骅港,在工作人员的接待下,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了三四期码头。这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大港之一。站在巍峨的岸桥上,眺望着繁忙的港口,一艘艘巨轮穿梭其间,装卸作业有序进行,展现出一幅现代化港口的繁荣景象。

讲解员深入阐述了黄骅港港区码头的蓬勃发展现状。当前,黄骅港正积极投身于国家能源运输大局之中,不仅是我国煤炭“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更致力于通过持续强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管理模式与机制,逐步转型为集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于一体的大型港口。

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黄骅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我国海洋经济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这种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站:三四期翻车机房——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随后,实践队员们走进三四期翻车机房,这里是港口散货装卸的核心区域,见证了黄骅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

近年来,黄骅港聚焦于绿色生态智慧港口的建设,自主研发了全流程抑尘系统,这一创新举措确保了煤炭装卸作业全程无尘,让黄骅港不仅实现了煤炭装卸的清洁生产,还成功成为全球首个在煤炭港口领域实现全流程设备智能化管控的先锋。

在高科技的自动化翻车系统前,大家见证了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从火车车厢自动倾倒入传送带的全过程,感受到了科技在提升港口作业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方面的巨大作用。实践队员们认识到了技术创新在提升物流效率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关键作用,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理念在现代港口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坚定了未来致力于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第三站:莲园——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

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莲园。莲园是黄骅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了解到黄骅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了以“两湖”、“两湿地”为基础,水域面积近三十万平方米的生态水系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莲园区域种植了各种绿色植被,沿湖边修建了人形栈道,湖里养殖了各种鱼类,整个生态水系统的建设不仅解决了煤污水处理的难题,而且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景区内已经形成了“港在海中、人在绿中”的港口环境建设特色。实践队员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第四站:旱碱麦种植地

最后,实践队员们到达河北省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麦田进行调研。旱碱麦,作为黄骅地区特有的农作物,以其耐盐碱、抗旱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通过与当地村民的深入交流。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这片土地曾因盐碱化严重而几乎寸草不生,种粮难、收成低是他们祖祖辈辈面临的难题。科研人员、农技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出了旱碱麦种植的新路径。他们改良土壤、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这片曾经的盐碱荒地从最初的颗粒无收正逐步蜕变成为丰饶的“粮食宝库”。

如今,旱碱麦不仅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还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从黄骅港的壮阔海域,延伸至广袤无垠的旱碱麦田,这一幅幅画面不仅描绘了从海洋到陆地的壮丽变迁,更深刻体现了从能源安全到粮食安全的国家大计。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背后,凝聚着各行各业劳动者们的无私奉献。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河北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奋斗精神。成员们表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勇于创新。

原文链接: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冀梦同行实践团深探黄骅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