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雪域高原的光明使者 ——记华北电力大学西藏校友们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在这片纯净、神秘的雪域高原,一座座电力铁塔巍然屹立,为千家万户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在西藏高原上,活跃着一群华北电力大学的校友,他们学以致用,扎根西藏、服务西藏,成为雪域高原的光明使者。
陈仁庆:牧民的笑容是最大奖赏
“有盼头了,通电后我就能用上酥油机、电视机、电冰箱,过上幸福的日子。”看着西藏那曲嘉黎县尼屋乡牧民欢欣雀跃的样子,华北电力大学2006年电力系毕业生陈仁庆也感到了幸福,他说:“牧民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收获和奖赏。”
嘉里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和地处偏僻,该县电网结构薄弱,电压不稳定,供电不稳定,每天供电小时数平均2~3小时,牧民家的电器基本不能用。2017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4乡1镇和县城的供电紧张问题,惠及660户2000多名居民。由于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浙江衢州供电公司特意挑选各专业优秀人员18人,奔赴高原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陈仁庆是其中一名。
陈仁庆主动申请到那曲进行为期两年的援藏帮扶工作。他奋战在施工一线监督工程质量、协调解决施工技术问题。陈仁庆的儿子刚出生,他也只能偶尔在有手机信号的地方通过视频看看孩子。
高原反应及对亲人的思念并未消磨掉陈仁庆的工作热情,在援藏期间,他兢兢业业,奋斗在建设攻坚一线。“正是这段援藏时光,让我有机会用所学服务牧民。当看到送电那一刻牧民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陈仁庆激动地说。
高海宾:做“电网卫士”
高海宾,2006年7月从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就来到雪域高原,在西藏电力试验研究所系统室工作。经过十余年努力,目前担任西藏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兼电网技术中心主任。
高海宾经历了藏中电网从110千伏到现在的交流220千伏、直流±400千伏,再到交流500千伏的发展变迁,见证了雪域高原电力事业快速发展。
藏中联网工程是世界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之一。高海宾先后负责110千伏林旁变电站、当雄变电站等交接调试,完成雪卡电站等发电厂交接调试。2011年,高海宾作为骨干参加拉萨换流站建设期间的技术监督工作。他细心钻研,详细研究西藏电网首次运用的滤波器、SVC等关键技术,拓展直流专业知识。随着智能变电站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普及,而此时智能变电站调试技术在西藏电网尚处空白,他率领团队开始技术攻关,逐步完成220千伏山南、色麦智能变电站的调试,培养了一批在智能变电站领域的专业运维人才。
随着西藏电网的高速发展,高海宾创新思维,始终将电网发展方向、专业技能和技术人才培养作为西藏电网技术支撑的重点。通过中国电科院帮扶专家的指导,他们超前开展机组涉网试验人员培养,为网源协调储备技术力量。同时,他紧盯电磁暂态计算前沿技术,组织建立含保护模型和安稳控制策略的藏中电网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并基于模型精确应用于藏中电网异常事件分析,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十年磨一剑,跟随西藏电网的快速发展,高海宾已成长为电网技术骨干。他以“钉钉子”精神追随西藏电力的脚步,在雪域高原上发扬华北电力大学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向国家电网公司新时代战略目标奋斗前进。2017年,高海宾荣获国网西藏电力第二届“五四青年奖章”。
李学杰:“电力天路”的守护者
“注意脚下安全,看看螺栓有没有松动。”在西藏昌都市察雅县境内澜沧江畔的一座高山上,西藏电力检修公司昌都运维分部主任李学杰仰望着身旁一座铁塔。此刻,他带领输电运维二班的3位小伙子,开展川藏联网工程塘澜(巴塘至澜沧江)输电线路年度检修工作。
李学杰2008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37岁的他个头不算高但干练精神。十年来,李学杰先后参与青藏、川藏和藏中3条“电力天路”的生产准备和运维检修工作。
2010年,李学杰作为运维值长参与西藏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曲哥变电站的生产准备、验收、试运行等工作,参与编制西藏第一个《变电站标准化管理手册》。2011年2月,作为±400千伏拉萨换流站第一批建设人员,李学杰参与拉萨换流站筹备建设调试工作。在联调期间,李学杰多次发现缺陷并提出科学解决方案,得到专家肯定与赞扬。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李学杰分别筹建西藏电力检修公司林芝、昌都运维分部。由于西藏的气候环境及地理条件与内地有很大差别,作为国网西藏电力首个运维分部,林芝运维分部筹建工作只能在摸索中进行。这些困难并未让李学杰前进的步伐停止,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归纳总结,李学杰克服重重困难,摸索出一套适合西藏电网运维分部管理的经验,为后续西藏电网运维分部的筹建打下良好基础。
十年来,李学杰从一名普通运行值班人员,成长为电网运维检修专业的骨干。
加央:见证家乡电网发展
加央,西藏日喀则人,2010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加央在大学期间就关注家乡电力发展,他与同学利用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参加华北电力大学组织的“绿色电力送到雪域高原”活动。他们深入了解西藏电网情况,调研有电和无电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
“当时一些牧民安装的发电设备功率较小,只能满足照明等基本生活用电。”加央说。大学毕业后,加央毅然回到西藏,时逢拉萨9E燃机电厂投运,加央成为其中一员,在这里开始为家乡的电力事业作贡献。
“西藏多半是水力发电,丰水期还好,一到枯水期,大部分地区缺电,拉萨9E燃机电厂的投产缓解了供电紧张状况,改善了西藏电网结构。随着青藏、川藏等输电工程的竣工,西藏供电有了保障。”加央自豪地说。
从“小电站”到“大电站”的转变,加央见证了西藏电网的跨越发展。近年来,西藏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完成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46座、35千伏变电站131座;主电网覆盖区域扩大至62个县,全区县域覆盖率达84%,近3000个小城镇(中心村)约160万人用上了国家电网的可靠电力。
据不完全统计,华北电力大学建校60年来,为点亮雪域高原的学子共有400多名,他们怀揣理想、背负梦想,发挥学业特长,默默奋战在西藏电力建设最前沿,在雪域高原为西藏电力事业奉献青春。
原文链接:http://210.77.180.158/html/2018-07/27/content_445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