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王伟: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编者按:5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伟在人民网理论频道发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文章。现予以转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亮底色。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应坚持把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办好思政课,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应有之义,必须持续强化理论创新并同步融入思政课课堂。
推动课程教材体系,依托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笔者认为,必须加快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引领性,让广大青年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伟力。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讲清楚这个理论,更要从政治逻辑、价值逻辑上讲清楚,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聚焦内容支撑与力量根基,推动内容创优和教法创优。笔者认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这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内容创优和教法创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遵循。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因为文化凝练了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成果。新时代思政课必然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活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才能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给予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滋养,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输出“端口”。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新时代思政课要有新气象,必然需要通过课堂这个渠道发挥作用。教学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能力,更是思政课教师必须优先发展和保障的能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全新的教育观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向课堂要素质,向课堂要品质,向课堂要质量。思政课教师是实施现代课堂理念、技术、方法的主体和关键。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深刻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改善教学方法、深刻完善教学组织模式、精准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以创新引领思政课课堂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是“大思政课”鲜活的现实资源,应该融入课堂,走近学生。“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大思政课”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动力和新要求。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体现的是理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格局的拓展和机制的创新。“大思政课”之“大”,就在于要凝聚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大思政课”横向整合贯通;在内容上要求各学段教师沟通交流,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纵向育人格局;在师资上尤其强调依靠全社会力量,挖掘适合“大思政课”的优秀师资。(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