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中国电力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

刘吉臻:在我看来,至少在4个领域我国电力工业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一是重大装备制造。无论是火电机组,如1000兆瓦的超超临界机组,还是水电机组,三峡工程。也包括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核电技术,当然也包括自动化系统。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实践证明,我们现在所制造的电力产品,从它的性能、它的技术水平,可以自豪地讲,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前沿水平。

二是电网技术。特别是电压等级,从直流、特高压交流,整个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电网建设和电网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甚至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电力工程技术。现在在电力的设计、建设、运营、电力工程方面,也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水电造坝技术,大的输电通道,还有核电工程等各类工程建设。

四是电力系统的安全。中国的电网安全业绩是不可忽视的。为什么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也会出现大停电事故,而我们电网这么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进程当中,保证电力的基本安全,是国际领先的。

当然电力领域也是技术密集型,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是现在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前沿的发现,很快地要与电力结合起来。比如核能,还有一些新材料,纳米、超导都是和电力发展联系起来的。这种新能源大规模或是分布式的开发利用,高度的信息化,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应当是日新月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所以亟待提升创新驱动,提升电力科学技术水平。

记者: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倡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电力企业与电力高等院校之间如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刘吉臻:严格来讲,科学与技术是相关联的,但不是一个概念。其实我们讲的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主要是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创新首先确确实实应该是企业为主体,所以作为高校来讲,我们做一些研究,特别是来自国家的,也包括来自企业的,做一些技术的攻关,不断地产出一些技术成果,推进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使它形成生产力,是我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这当中,从我们学校来讲,在一些企业的重大需求,如国家电网特高压直流和交流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技术攻关,我们参与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最近特高压交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网公司就专门给学校发来感谢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学校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我想这就是一种方式,紧密围绕国家和企业的需求组织联合的技术攻关。

还有一方面,学校在长期的研究和积累过程中,形成了可以应用于市场推广的高科技技术或是商品,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如华北电大有若干成果,像四方公司的继电保护这一项技术挡住了国际同类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类似这样的技术就需要长期地积累、不断地完善,才能成为立足市场、并能形成竞争力的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到推广、到完善,也是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的过程。

第三个就是学校也有校办产业,通过控股的公司性质。一些老师有好的想法,企业愿意投资一起去研发。学校里也有大学科技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尽早地把开发的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形成生产力。

所以说这些不同的模式综合起来,我想,一个就是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二是从实验室的一项技术到成为能够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方面也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做。所以我在谈到高校产业化这方面上,我一直坚持一点,首先我们要立足于科学技术,这是最实实在在的,不容半点虚假。虽然我们可以宽容失败,但是我们要做有把握的事情。

 

                                 3月14日   第四版   两会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