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保定日报】逐“电”同行:光荣与梦想就在此处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有着同样的梦想,便不畏艰难、砥砺奋进,向着同样的目标前进。

1958年,扣着新中国急促跳跃的脉搏,华北电力大学在我国电力工业的朝阳中诞生建校。

也是1958年,华北地区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联产厂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兴建的大型变压器生产企业相继在保定开工。

12年后,1970年10月,这所高校迁址保定——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就此血脉相连:一个关于“电”的梦想,在古城生根发芽。

因电而生:筚路蓝缕、应运肇兴,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背后,是立德树人的实干与担当——“一部华电史,承载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史,更传达着华电人脚踏实地服务人民,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发展作贡献的美好愿景”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工业肩负全国工业恢复和发展的先锋使命,电力建设快速发展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矛盾突出。195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电力学校基础上成立北京电力学院。这就是华北电力大学的前身。

定址保定前,学校经历北京、邯郸两次迁址,几经辗转。1970年10月,学校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新校址就位于保定市北关地段的原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大院。《华北电力大学校史》中描述这段历史:“经过前后两次搬迁,人才资源特别是师资流失很多,教学和生活设施受到一定损失。学院搬入保定,也是学院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抢修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创办校办工厂,加工生产教学设备……在艰苦条件下,华电人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全力完成国家交给的科研攻关任务。数据显示,1970年至1976年,学校共招收工农兵学员1200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975级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沈国荣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73级热自专业刘吉臻。

“虽然当时同学们吃的是窝头咸菜,但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奋斗精神,学生们不在教室里就是在运动场上,从来没有怕累,抓紧一切时间、机会加强学习、锻炼身体。”刘吉臻院士回忆在保定学习情景时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年,学校被列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迎来发展的春天。

也是这一年,国家决定从全国重点高校选拔200名中青年教师到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中国首批工程院院士、是年正在华电任教的杨奇逊教授。

1982年初,提前一年完成专业研究、并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杨奇逊,带着受到国际同行专家关注的论文《微机距离保护》学成归来,立即投身微机保护装置的研发。

保定校区教二楼,一间不到16平方米的小屋,记录了杨奇逊研发团队的一次次改进和无数次模拟现场的充分考验——1984年5月14日,我国第一台微机距离保护样机,成功在河北马头电厂投入运行,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写了中国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历史。

2005年,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业;

2011年,“电力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2017年,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

翻开华电62年历史,我们能够真切地看到、听到、感悟到几代华电人对国家的责任、对事业的信念、对梦想的执着。他们以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和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确立了“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16字办学方略和“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办学理念,镌刻下“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凝练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大学校训。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说:“因电而生,缘电而起。一部华电史,承载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史,更传达着华电人脚踏实地服务人民,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发展作贡献的美好愿景。”

因电而变:克难求进、科研报国,急国家战略之所急,贡献电力系统前沿技术——“我们的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要服务行业企业现实需求,解决能源电力领域‘卡脖子’的问题”

家国情怀铸就的梦想,总是相通的。

十几年前,当气候变化、能源转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行业突起时,保定和华电谋势而动,在解决全球能源、环境等现实问题中贡献“华电智慧”、提出“保定方案”。

重要节点,标注时间的分量,也确立前行的坐标。

2006年,时任校长刘吉臻首次正式提出构建“大电力”学科群的学科发展战略思想: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

紧接着,2007年,学校成立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随后与近50家高校发起成立“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

2011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为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重要科技支撑。其中,实验室仿真系统实验平台就设在保定校区。

与此同时,保定市在探索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道路上,也迈出同样急迫的步伐:

2006年,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打造“中国电谷”;

2007年,推进新型能源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建设“太阳能之城”;

2008年,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低碳化建设,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

201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建设;

……

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握手与集结,都让破题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尤其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双方合作更加紧密。华电立足京保办学格局,持续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主动对接保定战略部署和总体规划,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创新体系人才建设。

据统计,华电近年来在保定牵头或参与成立“河北省输变电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光电网产业创新联盟”“中国国际新能源应急产业创新联盟”等17家创新组织。

2015年1月16日,中国电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暨院士工作站在保定成立,中科院半导体所、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同光晶体有限公司四方代表共同签署战略协议。这成为保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的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要服务行业企业现实需求,解决能源电力领域‘卡脖子’的问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介绍,目前,学校已建有完整的能源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服务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STAR—90”仿真系统支持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应用于“神四”“神五”“神六”;

“多温区多功能系列SCR脱硝催化剂与低能耗脱硝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我国工业脱硝的多行业多温区工况复杂的技术难题;

“973”项目“燃煤发电系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基础研究”,直接聚焦燃煤发电能耗和污染物,助力国家节能减排;

……

62年来,27万学子从华电走向工作岗位,在大电网保护、电站自动化控制、环境系统优化等领域攻克大量科学难题和关键技术。这其中,在保定各条战线工作的华电校友约有11000人。

因电而强:聚焦“十四五”规划,携手赋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筑梦“中国电谷”——“华北电力大学根植于保定,与保定友谊深厚、休戚与共,加强校地沟通合作、实现发展共赢始终是保定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的努力方向”

一个科学园区如硅谷般成功,须具备一些基本要素,比如依托大学。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就如华北电力大学之于保定高新区。

作为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国家级高新区,保定高新区重点打造“中国电谷”品牌,集群涉电企业达300余家,发展了英利、天威、国电联合动力、四方三伊等一批叫得响的“电”字号产业,拥有省级以上双创平台122家,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和电力电子6大产业体系。

有一组数据:在保定高新区,华电毕业校友及在校师生创办企业共76家;与华电企业进行技术支撑和合作的企业达260余家。

双方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地合作之路,其中突出的是:聚焦创新、构建平台、双向服务。

总投资2.87亿元的保定大学科技园是河北省首家地校共建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2年,保定高新区将园内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5号楼,无偿交于华北电力大学使用和管理,共同打造电力自动化、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化基地。

多年来,园区不断加强政策帮扶,累计为华电在孵企业和项目申请资金达992.5万元。目前,已有112家华电创业企业或团队入驻,华电硕士及以上高端人才有173人。

“驻保高校是保定特殊的战略资源。”市委书记党晓龙说,“华北电力大学根植于保定,与保定友谊深厚、休戚与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加强校地沟通合作、实现发展共赢始终是保定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的努力方向。”

当前,我国提出“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能源行业要走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同时,保定也在强力推进城市转型、产业转型齐头并进,着力打好人才攻坚战,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加快建设品质为先、宜居宜业新保定。

——谋未来,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

——抓创新,认真谋划、合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强产业,在光电网、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上积极谋篇布局,全面重塑“中国电谷”;

——优服务,保定将制定精准“服务包”,推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全力实现地方、企业和学校多方共赢。

砥砺奋进路,还有更多使命,等待保定与华电携手完成。

原文链接:因电而生、因电而变、因电而强,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携手共进,紧握时代脉搏,推进能源转型,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壮大——逐“电”同行:光荣与梦想就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