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昌平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

华电学子寻访老北京手工艺人,调研传统手工艺生存现状

■本报记者 宋阳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说实话京剧脸谱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正如京歌《唱说脸谱》唱的这样,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观念的变化,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许多传统手工艺甚至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

今年寒假,华北电力大学的5名学生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对老北京传统手工艺人进行寻访,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现状,收集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走访了大量对民俗文化有了解的学者,希望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

赵璐是这次探访传统手工艺人社会实践团的队长,在一次学习老北京手工艺的活动中,她认识了一位传统手工艺的老师傅。“谈起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老师傅叹了口气,手工艺品的制作费时费力,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我们这项手艺就快失传了啊。”老师傅的话深深触动了热爱传统文化的赵璐,活动结束后,她就和4位同样喜爱传统文化的同学一起发起了一次传统手工艺的调研。

对于5个刚上大二的学生来说,探寻老北京传统手工艺人是个不小的挑战。由于平时课业繁重,大家将调研的时间放在了寒假,但这样一来,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必须在寒假前完成。文案策划书,详细的调查行程计划表,每天的调查行程记以及调查日志的文字、视频、录音材料,调研报告,大家一边复习期末考试,一边通过图书馆借阅及网上搜索,搜集相关文献,掌握相关信息,然后设计调查问卷、拟定考察人选、确定路线以及联系被调研对象。

“还是挺辛苦的,那段时间基本上没好好睡过觉,前期准备是整个调研活动的基础,但又赶上了期末考试,大家只能挤出睡觉的时间来准备。”赵璐说道。

寒假开始后,实践团的5名学生没有像别的同学一样考完试就回家,他们还“留守”在学校里。每天早上7点不到,同学们就出发了,一月的北京遭遇了今年“最冷周”,而很多手工艺人都住得比较偏僻,大家只能在寒冷的风雪中慢慢摸索,寻找目的地,晚上回来还要整理采访笔记、照片和视频。

坐公交、倒地铁,经常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刚开始,小组成员也抱怨过行程太紧,每天早出晚归,天气又冷,实在是有点吃不消,有时候小组讨论,大家还会因为意见分歧而争吵。“其实吵来吵去都是为了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抱怨也都是嘴上说说而已,转头就忘了。”赵璐笑道,真的见到手工艺人后,大家立刻就能打起精神,投入到采访中。

春节前夕,同学们来到位于朝凤庵村的鹤眸镜业公司,拜访手工磨花镜师傅。通过与老手艺人的接触,亲眼见识到磨花镜的生产,也了解到其目前发展的阻碍。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手工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他们现在努力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及审美相结合,不断创新,让手工磨花镜工艺继续发展下去。

除了昌平的传统手工艺人,同学们还在全北京范围内进行走访、调研,拜访了脸谱及兔儿爷传承人林爱幸、毛猴师傅孙怀忠、兔儿爷大师张忠强等老手工艺人,还拜访了民俗博物馆馆长和专门调研传统手工艺人的学者。从他们口中,大家了解到传统手工艺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老手工艺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赵璐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文化脱节、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以及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问题,都是他们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的。

“刚开始联系手工艺人的时候,还怕他们不愿意接待我们几个学生,完全没想到他们会这么热情,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示范,还亲自提供指导。”队员易承乾说,每次采访回来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保护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

接下来,实践团还将与公益组织“亿人帮”共同策划“传统手工艺进校园”活动,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把这些老手工艺人请到学校,让学生们学习观摩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普及传统手工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