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大学(学术版)》:依托 服务 引领 超越——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发展定位的战略思考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刘吉臻

高等学校定位是关系到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也是一个在高等学校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动态性发展问题,有什么样的定位,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个思想对于高等学校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战略规划、科学定位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和从顶层制度上积极设计学校的发展定位,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应该思考和谋划的一个重大议题。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步入社会中心之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一个共同趋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始终与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年来,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力支撑始终是中国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使命与任务。

建国以来,新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起步,对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一批高等学校的产生,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基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倍时间走过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格局基本达成,应该说高等教育起到了强力的支撑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中国高等教育通过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的不断探索、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服务以及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引领,强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也正是在这个进程中,各类各类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与科学定位,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新世纪以来,快速发展中的国家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并总结了在三方面要上“大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大台阶。这“两个指标”、“三个台阶”的首次提出意义重大、催人奋进,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提出的宏伟目标,标志着中国正处于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的新起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并进一步推动着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高等教育,势必推向了引领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中心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自身的变革与创新,肩负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使命,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推动国家战略目标的发展进程。因此,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需要科学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提升自身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着力重点建设的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应该始终顺应时代的需求,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行列中走在前列。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定位中的“高水平”在于对行业发展的引领

什么是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中的“高水平”体现为大学职能的什么特征?这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一个类群大学,其特征是具有显著行业背景,专才型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分布相对集中、科研重点是行业共性技术以及具有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产学研合作的历史等。这类大学多是依据新中国工业体系的成长,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年来,行业特色型大学为新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形势的深刻变革,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格局,使国家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力的增强从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人口大国转向建设与发展人力资源的强国,各个行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结构、内容、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与变革。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的基本格局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行业的支撑与服务都需要重新思考定位。而要高水平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就必须从对行业的依托服务到走出行业,实现对于行业的引领与超越,这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何为引领?引领是高水平大学作为社会发展思想库与产业变革智力库的显著标志。首先,未来行业创新最关键的在于人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集中在高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水平大学应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一大批能够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型创新人才或领军人物;其次,在科学研究的主题和方向上,高水平大学应着力解决的是行业发展“源头”的基础性、原创性问题以及与行业产业密切相关的共性技术问题,要建设能够站在国际、国内前沿的学科,保持与行业适度的张力与距离,并进一步对行业产业的转型催生新的经济生长点。也就是说,在大学的工作室或实验室里,要探索那些在当下行业产业技术上尚未应用的领域,使之能够鸟瞰行业产业的发展、超前行业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跟在行业的后面去仅仅支持现实的问题。第三,在产学研方面,高水平大学承担的职能,要以政府为主导,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变革,加强高校、各类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于行业的引领,高水平地完成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以我国电力行业为例。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发电量容量和发电量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亿千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年发电量达4.8万亿千瓦时,分别是1949年的570倍和1100倍,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我国多年来能够持续保持这样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发电生产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正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向电力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但是,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逐渐恶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电源结构布局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十年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最具规模化开发前景的新能源,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截至2011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4505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量也已累计达214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风电可以供应全球12%的电力需求,到2030年,这个比例将超过20%;到2050年,太阳能能满足全球1/4的电力需求。这样,新能源电力在不久的将来必将由补充能源发展为替代能源,并最终成为主流能源。目前,我国的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作为高度技术密集型行业,电力工业对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对于研发、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基本的知识运用与技术攻关的简单服务已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这对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电力大学来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一类群的大学来说,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寻求突破、矢志发展,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社会服务方面从依托服务发展到对于行业起到引领作用,才能真正不负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光荣使命。

三、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定位的选项

“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不断变革的高等教育的进程中,一类或一所大学的科学定位也是一个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认识和反思的过程。从世界大学的发展史来讲,那些历经了百年历史的大学的发展历程,往往是基于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综合把握的基础上,对大学发展目标的不断探索与追寻过程,也是在战略规划与创新实践不断相互促动的条件下促使大学建设、提升、发展、转型的过程。因此,科学的大学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带有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它的办学“特色”也只有在与社会的适应与动态平衡中才能不断推向新的领域和高度。单纯的行业特色不足以支撑其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新的竞争体制形成的形势下,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更多地取决于建构在学校历史发展基础上的战略目标、战略谋划、科学发展。由于大学的历史、资源、禀赋、发展状态的各异,作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类群的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发生不同的分化。一部分发展态势良好的学校可能在战略机遇期率先发展变革与转型,走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形成高水平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机制。

美国MIT就是由工科大学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的成功典型。在大学百年发展的历程中,MIT始终以高度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很好地处理了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使之一直处于对于行业的思想领先与智力支持的卓越地位,并在不断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大学自身的提升与转型。

MIT是一所以工科起步并发展成多学科并进、综合性发展的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目前,工、理、文、经、管多个学科在全美学科评估中处于领先的水平。MIT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校由一所工程技术学院发展到理工科大学、再由理工科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的成功转型与发展之路。

 

 

 

 

MIT发展转型的四个阶段

 

阶段

发展理念

学科建设

大学转型模式

成就与特色

第一阶段(1865年起)

通过实用学科培养高级企业领导人

以工程学为主,设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师、矿业和实用化学等专业

工程技术学院

工程学科始终保持着很大的学科优势,成为学院特色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起)

一流的工科必须建立在一流的理学学科的基础之上

建立了独立的理学院,加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的建设

由工学院向理工学院转型

把基础学科带入到工程教育与实践,为MIT的应用研究夯实了基础,开启了MIT跨学科研究的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注入

创建了人文、社会科学院和斯隆管理学院

由理工学院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与思维发展的通达性。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以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创新

重点发展若干跨学科中心,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和

由研究型大学转变为集研究、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创业型大学

工学、理学、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拥有大量的跨学科项目,综合交叉科学也已进入ESI世界前1%;

研究成果和发明每年为美国经济增收约200亿美元,新增就业岗位千万个。以高度的引领与超越充分发挥了服务社会的职能。

 

 

 我们国内也有同样的发展范例,如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校时间及发展历史比较相近、由理工科大学发展成为态势良好的综合性大学的华中科技大学。

华科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也是在建国以后才起步发展的工科院校。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华科人凭着“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精神,率先在国内理工科高校中发展文科。华科的老校长、著名的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当时主要做了几件事:一是提出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理念,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华科争取到一大批各个学科的人才;三是围绕喻家山“圈地建校”,为华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可持续的良好基础。这样的举措,很快起到了良好的效应,促进了华工从理工院校向综合型大学的转型,成为今天工、理、文、管、法、医等多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大学,与同期发展的其他工科院校相比,华中科技大学走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迅速跻身于国内一流大学之列。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未来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性指导,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宽广的视野,瞄准国家战略目标,超前谋划、锐意革新,走高水平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对于业界和社会的引领和超越,完成大学在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进程中对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社会服务的光荣使命。

 

《大学》(学术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