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华北电力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使管理更加高效智能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系列报道
华北电力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使管理更加高效智能——
“聪明大脑”一网扫除管理烦恼
■本报记者 柯进 通讯员 宋嵩 吴素华
“每到学期末,选修语言类课程的同学很多,大家都等在系统前抢课,一旦一门课程选修人数到达上限,系统会自动提醒同学选报其他课程。”近日,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学院创新电1301班学生谢浩铠对记者说。
谢浩铠说的“系统”,是华北电力大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日常教学计划管理、排课、选课、考试安排、课程评价、学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后勤服务、校园建设、毕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是师生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聪明”的智能网络管理系统。
“聪明大脑”让排课不再犯难
过去,课程评价大多采用课堂问卷形式,不仅需要填写机读卡,教师也得在现场,而学生有意见往往忽略不计。如今,华北电力大学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完成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既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意见。
“2008年投入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是学校教务管理的运行核心,所有相关教务管理的工作都围绕这个系统展开。”该校教学质量管理科科长张栋峰说。
学校每学期设有3200个教学班,传统的人工方式不仅无法完成学校排课,投入大量人力完成的安排,往往也漏洞百出。而在选课环节,传统的方式是全校学生在机房排队选课,服务器会经常因技术原因崩溃。
有了教务管理系统,虽然学校有2.2万名学生,但能在一个月内完成全校所有教学班的课表安排、教师分配、教室安排等课程管理。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能自动为决策者提供大量分析数据。每学期,学校除了要为必修课程排课外,还要安排200门左右的选修课,教务管理系统可自动对学生选课时上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一门课选不满或相比上学期呈明显下降趋势,则视情况取消该课程;对反映良好、选课人数多的课程,则适当增加此门课程规模,或新开设相同类别课程。同时,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学生选课时,可根据学生的信息自动为学生推荐其专业可修订课程的相关信息,为学生修读课程提供参考。
能耗监测平台实现远程监控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运用,对整个校园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产生了示范效应。“我们在学校每栋楼都选取若干理论上的浪费点,放置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供暖系统的水温、流量、电动阀值,每1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数据自动反馈到供暖控制系统。”华北电力大学后勤管理处副处长王吉飞说,“根据这些数据,供暖智能自控系统能根据室温变化自动调节电动阀值,控制水流量,使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2010年,该校安装了智能电表和水表,到2014年底完成了计划内“一级总表、二级入楼、三级入户”共计3092块电表、255块水表的安装。同时,为实现校园整体用能的远程监控,该校建立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在线实时监测每栋楼的能耗情况。通过监测平台整理自动反馈的数据,系统自动计算出单位面积的能耗,分析每栋楼自身用能的变化以及和其他楼宇的对比。
“建立监测平台主要是为了节能,实现远端控制,做到‘人走灯灭’,同时在未来做到定额用电用水,运用奖惩机制将节能任务分配到各院系。”王吉飞说,“未来,监测平台能自动排查问题所在,自动报警,同时实现远程监控每栋楼的能源使用。”
数字化平台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确服务
华北电力大学不断探索打造适应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校园数字化生存环境。该校外国语学院1402班的刘绒会,开学前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通知书上的要求录入基本信息,同时上传个人照片。报到当天,她就拿到了带有自己照片的“一卡通”。
凭借这张“校园一卡通”,刘绒会不仅能在学校食堂就餐、借阅图书、超市购物、机房上机,还能用于学籍注册、补助发放、自助缴费、宿舍门禁、成绩打印,而且连以前在校医院不方便支付的小额药费,也能刷卡支付。
在该校,实现数字互联互通的,不只是“一卡通”。2014年入校的任何一位新生只要扫描录取通知书上的二维码,输入高考考号后6位和身份证号码后6位数字,就能轻松登录平台完善个人信息,并查询到各自班级、学号、宿舍号等信息。
如何把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效、精准,困扰着不少高校。该校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成长发展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建成寓教育、管理于服务的大学生成长发展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借助专业测评、项目评估、工作考核、结果反馈,通过目标设立、路径引导和过程管理引领学生成长。进入该平台,学生可进行包括价值观、能力、兴趣和心理四个板块的自我测评,从组织、沟通、领导、创新、学习、执行、适应多方面能力进行考量,系统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学校则会根据新生录入的身高和体重等信息,提前购置军训服装,并向身高超常规的学生提供定制床位等个性化服务。
“高校通过数据采集、量化、分析等数据处理,可以使大学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和智能。”该校副校长孙忠权说。
(201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