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报——“非遗”面塑走进大学课堂
本报讯(记者宋阳 实习记者向凌潇)“治大国,若烹小鲜。无论是治国还是捏面人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做好。”近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马宏丽把面塑带进了华北电力大学的课堂,让更多大学生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
齐天大圣“闹”课堂
“这些工艺品,竟然都是由面团捏成的!”日前,记者来到华北电力大学教室内,30多名大学生正目不转睛地看马宏丽制作面塑作品,看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和娇鲜欲滴的花朵,大家惊叹不已,“这一块小小的面团,怎么打马老师手里一过,就变成了这么精致的小玩意儿?”
没一会儿功夫,一个呆萌的小猴子就从马宏丽手中诞生了,红色的小猴,双眼睁得圆溜溜,长长的尾巴高高翘起,头上还戴了一顶黑色小礼帽,猴儿的调皮性格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大家仔细看看我手中的卡通猴,今年是猴年,所以这节课,我就教你们捏个齐天大圣。”马宏丽笑道。
随后,马宏丽给每位学生分了一小团面,开始传授面塑的要领。“面塑不能剔,只能用面塑雕刀微雕,胸有成竹且心口如一才能一气呵成,否则会因无法修改而败弃,需重新制作。”马宏丽讲课时,记者注意到,她捏面于手,不动声色,瞬间成型,这一功力,是她在近20年的实践中练就的。
“一条腿,三部曲。竖脚尖、捏脚跟、弯膝盖……”说话间,马宏丽就捏出了“大圣”的4条腿,又挨个指导学生正确的方法,“这个身体太长了,小动物身体短一些会更可爱。”“你做的这个耳朵太尖了,你看,要这样做。”……
老师教得认真,同学们也学得认真。很快,每个人都捏出了一只“齐天大圣”,虽然表情、形态各异,但大家还是喜滋滋地“显摆”着自己的第一个面塑作品。“看着挺简单,真的动手捏太难了,力度总是把握不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苏航说。
“非遗”工艺待传承
“我从小就喜欢玩泥土类的东西,长大之后知道有面塑这项手工艺,便立刻拜师学艺。”今年40岁的马宏丽做面塑已有近20年的时间,时至今日,她能捏出5大类280多种面人。
马宏丽告诉记者,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用面粉、糯米等原料制作的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汉族民俗艺术,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同时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之一。“一个完整的作品看似简单,但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众多程序。面塑作品造型逼真,色彩鲜艳,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然而,与其它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现代工业的冲击和观念的变化中,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面塑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甚至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
今天春节前,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生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中国传统手工艺存在与文化脱节、创作观念落后、无传承人等问题。这次“面塑进课堂”活动就是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活动负责人赵璐说,这次与亿人帮创新公益体验平台联合举办体验活动,是想让更多的同学关注我国民间手工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次面塑制作的课堂上,大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这一传统手工艺,也对“非遗”面塑也有深入了解。马宏丽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在各大高校中普及面塑工艺,“我想通过在学校授课,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手艺,真正把面塑工艺发扬光大。”
(《昌平报》 5月30日 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