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创新“学业辅导员制”----“根儿”上确保每一个学生不掉队
这是一堂特殊的自习课。
4月19日,华北电力大学能动学院大一的学生,集中在几个固定的教室上自习,每个班上都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学业辅导员。
35名来自高年级的学业辅导员,协助15个班里任教高等数学、工程制图两门课程的老师答疑解惑、交流心得、指导学习方法,并和老师交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弟学妹们解决他们遇到的课业难题……
“我们希望从大一新生开始抓起,从根儿上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该校党委学工部部长张新娟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学生的中学学习经历来看,学习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需要老师安排,需要家长安排,甚至需要寻求家教的帮助。很多孩子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好奇和探索的愿望已经被“压榨”没了。中学的填鸭式教育使得不少学生不仅没有学习兴趣,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业辅导员有点像老师,但我们沟通起来更容易。”能动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刘延应说。这位自认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告诉记者,“大学听课不像高中那样,需要私下与同学一起交流;作业题也和高中不一样,同学的指导和方法的介绍能给你打开新的思路,师兄师姐们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
这些大一的学生接触学业辅导员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学校来说,这个创新的模式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张新娟告诉记者:“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重点帮扶学生学习状况分析等数据表明,因为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以及缺乏日常学习过程的督促和管理,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工科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首要压力。”
在张新娟看来,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生的中学学习经历来看,学习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需要老师安排,需要家长安排,甚至需要寻求家教的帮助。很多孩子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好奇和探索的愿望已经被‘压榨’没了。中学的填鸭式教育使得不少学生不仅没有学习兴趣,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名连续留级的学生被学校重点关注。为了从根源上找原因,张新娟找学生的家长谈话。“孩子家长跟我讲,这孩子上三年高中,家长就没看过电视,每天晚上陪着他。就连出差都推掉了。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考上大学后他自己怎么能学好?第一他没有这个愿望,第二他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1年,华北电力大学在大一新生中推行了一年的集体上晚自习制度。“上晚自习不是强制性的,但推行以后还是有不少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新娟开玩笑地提到,“当时很多学生在网上给我留言,发牢骚,说我们这儿都快成了‘华北电力中学’了。”
数字最具说服力。一年以后的期末考试,2011级学生不及格率比2010级学生下降了14%。“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这个是最重要的。集中上自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你不要找借口说没教室上自习。从考试的结果来看,这为我们推行学业辅导制度奠定了成熟的基础。”张新娟说。
创新学业辅导员模式
学业辅导员由院系选拔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表达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每学期针对每个专业班级学习难度最大的1—2门课程,配备1—2名学业辅导员。
韩文卓,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二学生。作为这次选拨出来的35名学业辅导员之一,她每周至少要花4个小时辅导工程制图这门课。谈起对大一学弟学妹的辅导情况,韩文卓说:“大学的学习很自主,需要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起初,我主动帮助同学找问题并讲解,这样坚持下来,他们自己渐渐地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开始反过来向我提问题。”
张新娟告诉记者,学业辅导员由院系选拔,要么是大四保研的学生,要么是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表达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比如工程制图这门课,根据课程学习的特点,由部分大二学生担任学业辅导员会更有效。每学期针对每个专业班级学习难度最大的1—2门课程,配备1—2名学业辅导员,通过固定自习教室在每周安排两次集中辅导,解惑答疑,交流心得,并协助任课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
每周的集中辅导课上,国旭涛和学弟学妹们同时出现在教室,只不过,他的桌前放着“学业辅导员”的工作证。国旭涛说,他每周要协助任课老师批改班上24名学生的作业。对于班上需要被密切关注的几名学生,国旭涛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和老师详细交流。“面试学业辅导员的时候,学校希望我们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
“我们想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学业辅导做成一件可以坚持做下去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运动式、吸引眼球的事情。一件事情要想做成,人员、资金、运行机制必须要有保障。我们想过、也试行过很多方案。资金有专项支持,从学生中选拔学业辅导员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谈到这一可持续的工作时,张新娟表示。
在得到院系的积极响应后,能动学院率先成为试点院系。“启动之前,我们就想选专业比较多、学业压力比较大的工科院系。这样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看出试点效果。从历年的学习成绩和补考比例来看,高等数学和工程制图两门课相对最难,学生的需求也最强烈。”张新娟说。
35名学业辅导员一上岗,任课老师的工作就可以更加细致,落得更实。“一名任课老师通常要带几个班的课,过去他只能分步批改作业,或者说两周布置一次作业。有了学业辅导员以后,每堂课上完之后就可以批改作业。有的高数老师还跟我说,除了期中考试,我现在可以每个单元讲完后就测验一次。”任课老师的反馈让参与这一工作的部门感到很欣慰。
对学生评价由“结果性”变为“形成性”
学业辅导相关课程的平时成绩计入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出勤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促进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除了确实有事不能来,我每天都会上自习,学业辅导课也都按时出勤。” 对于学业辅导员制度,刘延应觉得,“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也知道学校是为了我们好。我挺佩服我们班的学业辅导员的,有同学拿一个很复杂的图找她,本以为她会看很久才能开始讲解,没想到她看了几十秒钟就OK了。”
学业辅导员这种全新的学业辅导模式,能否被学生欢迎成为它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推行学业辅导员模式之前,学工部做了相关的调研。张新娟告诉记者:“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模式还是很支持、很欢迎的。学生平时的表现是被记入期末成绩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把对一个学生的结果性评价变成了形成性评价。”
在张新娟看来,“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地评价一名学生,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如果只抓期末考试,解决学生逃课、考试作弊的问题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业辅导员可以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也有一个记录,加上任课老师有针对性地关注重点学生的出勤情况,这样的话工作会更具有实效。在前期对专业老师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学校主管部门的研究,被选为试点的能动学院的学业辅导相关课程的平时成绩(包括独立完成作业、期中考试、章节测试)计入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出勤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促进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对于考试作弊的问题,张新娟说:“每学期的期末考试阶段,学生工作的重点就是抓考风考纪。我们试想,如果这个学生他没有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期末考试他坐在考场上肯定会想其他办法。作为管理部门,我们如果不抓平时的学习过程,只抓考试作弊,那一定收效不大。如果平时的表现和成绩能够占到70%,期末考试占30%,那么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有了,怎么可能还在期末考试中作弊呢?所以,评价机制的设置很重要。”
针对还在试点的学业辅导工作,张新娟说:“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做我们能做到的,至少让学生在大一习惯养成的阶段打好自主学习的基础,帮助他们克服学业上的困难。希望2013年9月在大一全体新生中全面推开,从根儿上确保每个学生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