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地位。世界各国均把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核心能力。由此,教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是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鲜明的战略属性和普惠的民生属性。把握教育“三性”,对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发挥的全局性、基础性作用的深刻认识,深刻揭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胸怀“国之大者”的大政治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坚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牢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培养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能够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高素质人才。无论处在什么场合和复杂的情况下,都立场坚定,充满爱国情怀,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为任何利益所诱,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利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坚持”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重要论述突出了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属性。
教育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教育一直是引领科技革命的先导力量,这一属性决定了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新时代新格局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明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使命,从“新质生产力”角度对教育“转型发展”提出新的战略要求。“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实际上,在强化人才支撑方面,我们既要有效应对当前急需、直面大国博弈的创新人才挑战,更要着眼长远,培养未来满足强国建设的创新人才。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战略全局。“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些论述突出了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教育具有普惠的民生属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落脚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但与之相比,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任重道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事业发展出发点和价值归属。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教育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把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作为美好的生活愿景和庄严的教育承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崭新理念的提出,都将深刻改变人才培养、配置、使用和价值实现方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回应教育自身变革以及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回应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广泛期待。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成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表明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支撑”功能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当前,牢牢把握教育“三性”,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更实质性的贡献。
作者: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骆小平 教授
原文链接: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