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生雷纵论张力与叙事审美
本网保定讯:12月20日下午,姬生雷教授在教十一楼A215教室进行了主题为“张力与叙事审美”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英语系主办。
首先,姬生雷以一只名为“灰姑娘”的鸟儿的故事引入,向我们总体阐述了张力、叙事与美学三者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他征引科林沃德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情感表达在审美中的不可或缺,从而正式进入讲座最主要内容的讲述。在概念解释环节,姬生雷先生讲述了多为名家对于张力,美学和叙事的见解。而在探讨文学张力的特点时,姬生雷从多义性,对矛盾冲突的包孕以及弯弓待发的运动感三个层次阐释了文学作品张力为读者带来的奇妙化学反应。
姬生雷又谈到了李泽厚“审美体验的三层次”这一理论。他指出,好的文学作品不光要做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而更应做到“悦志悦神”——能够启发大家进行深度的思考,而不只是一笑了之。为了让听众更好得理解这一理论,姬生雷教赵本山与陈佩斯二位小品演员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使“悦志悦神”更加的形象。同时他也指出:一个民族,如果热衷于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投机取巧、勾心斗角中获得快感,陶醉在几个固定不变的文学程式中,不仅反应了这个民族精神食粮的匮乏,还说明了这个民族思想的肤浅和创造力的疲软。
姬生雷在“张力形成”层面上进行更深入的讲解。他指出,单就层面而言,有人物、叙事、语言、意象四个形成要素。他首先以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庞德《地铁站上》等中外名篇为依托,简单介绍了张力形成的语言和意象层面。随后,他重点解释了在人物方面张力的形成,并以小说《织工马南》里马南坎坷起伏的一生里的戏剧性冲突与对立为例,体现了反差和冲突在文学作品里对于人物塑造的独特作用。
在讲座的最后,姬生雷再次强调一部优秀的叙事作品应对读者有所启迪。他指出,个性的发展和表达乃是审美活动的真谛,进入审美的境界就是培养我们独具个性的陌生眼光,就是保留自己可贵的个性世界。
姬生雷,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曾兼任河北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姬生雷教学和研究的领域涉及语言教学和英美文学。先后教授英美概况、英语词汇学等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英语史、维多利亚小说和叙事学等课程。曾主持和参研过多项国家及河北省课题:河北省社科课题、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与他人合作出版教材、译著三十多部:《新编英国文学教程》(副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世纪英美文学研究》(花山文艺出版社)、《英语诗歌精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在《外语教学》、《中国外语》、《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