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教授来校交流
发布时间:2018-12-13
供稿单位 :法政系
作者:徐欣宇 李彦/文 尹绍启 王俊翔/图
本网保定讯:12月11日下午,“法政讲堂”第十一期在模拟法庭举办。应法政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宜音教授来校交流,并作为题为《中国人的“我们”概念”》的学术报告。法政系主任梁平主持,法政系百余师生参加。
杨宜音从“我是理想的我、主体的我,管理客体的我”,引出自我边界概念,并从中西方的自我意识出发,进一步阐述了独立我和互依我,西方认为东方文化下的自我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会进入边界,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视角的不同,社会心理学也因此引入了文化的视角。她从多元文化启动视角出发引出自我概念,针对“我是谁”这个问题要有新的思考,辨明各种文化的意义和实践,以及与之相连的心理结构和过程,描述心理与文化构建的过程,说明文化如何创造和支持了心理过程。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自我中,自我边界问题等。接着,她分享了自己下乡进行田野调研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如何从159户中挑选12户再到6户,以至最后聚焦到1户。她通过多年的调查,认真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婚礼细节中发现社会文化对社会互动的深刻影响。她认为,自己和外人关系的分类图示其实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应有之情和该有之情。最后,杨宜音讲述了自我的伸缩,小我与大我的转化等等问题。杨宜音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在场的阵阵掌声。
提问环节,针对学生所提到的中西方自我认知差异以及“自我边界会不会消亡”等问题,杨宜音做了精彩解答。
此次学术报告,拓展了师生对社会心理研究的认识,学习了相关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