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系组织2020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工创中心开展认知实习
本网保定讯:5月27日至29日,法政系组织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三个专业2020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到学校工程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开展认知实习。法政系主任梁平、副主任谭琪以及三个专业教研室实习带队老师全程组织,工创中心主任王秀梅、副主任赵鹤翔亲赴现场指导。在工创中心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认知实习取得圆满效果。
此次认知实习是法政系立足于新文科建设,坚持文理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工科思维的“德法兼修”高素质文科人才的重要探索。为确保实习效果,法政系与工创中心沟通协调,制定了详细的实习方案,梁平带队实地考察学生实习项目,并就实习细节进行了细致的对接交流。实习前,法政系分专业组织召开动员会,向学生介绍“模块化机器人”“数字化加工制造”“3D打印”等主要实习项目及其具体内容,鼓励同学们克服畏难情绪,破除“信息茧房效应”,通过亲身体验工科世界,拓展学科交叉融合视野,激发创新思维认知。
实习期间,首先按照模块志愿,分三组、两批次组织学生错峰参观了工创中心。通过参观虚拟现实俱乐部、3D打印俱乐部、机械创新俱乐部,聆听工创中心老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观看模拟实操演示,深入了解金工实践基地、电工实践基地、先进制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的平台建设情况和创新创业成果,增进了学生感性认知,进一步调动、激发了参加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模块化机器人”实习实践教学项目,工创中心老师介绍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操作步骤等基本知识,学生以3-4个小组为单位,设计机器人控制程序,手动组装模块化机器人,手机远程操控机器人运作。该项目需要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判别、检测和使用技巧,了解模型原理构造与电路控制接线图、控制程序,这对于文科专业学生来说是个“巨大挑战”,特别是面临着跨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困难,但通过指导教师耐心讲解、小组团队互帮互助,每个小组都亲自完成了模块化机器人制作,达到了验收合格标准。
在工创中心先进制造实验室开展的“数字化加工制造”实习实践教学项目,同学们学习了数控车床加工原理和加工过程,激光打标机床原理与应用,工业物联网、TCP/IP通讯协议的工业场景应用,以及系统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大数据管理、数字孪生等智能制造的最新技术,然后按照2至3人为一组,在实习老师指导下,进行金属与非金属图形切割、激光打标和数控机床子弹制作等操作实践。面对粗糙的毛料,同学们通过不懈努力,收获了亲手打造的模具,过程虽然艰辛,但成就感满满,在此过程中体验和培养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磨砺了坚韧意志。
“3D打印”实习实践项目分为建模方法学习和独立打印加工产品两个阶段。工创中心指导教师通过理论讲解、视频教学、现场模拟等方式,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同学们运用三维软件建模,通过打印ABS材料,制作零件,掌握快速成型加工方法,并设计打印了富有创意的3D作品。
此次认知实习得到工创中心领导和实验老师的大力支持。通过紧张有序的实习实践,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了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及其操作过程,而且促进思想认识从起初畏惧向兴趣激增的转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同学们纷纷通过微信朋友圈展现自己的实习作品,表达基于工科场景实习的收获和喜悦之情。他们表示,“精准、精细、精巧”的工科标准以及“动眼、动手、动脑”的亲自操作,不仅使其对现代科技有了全新认识,而且通过文理融合培育了“产品”思维。
此次实习让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专业学习中需要把社会现象作为应用场景,不仅要增强定性分析能力,而且在定量分析中要善于运用工科思维,注重设计论证、空间思维和逻辑结构,建立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模型,增强理论科学性与实践针对性。近年来,法政系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坚持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理念,注重“厚德育、强专业、重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创新思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文科人才,今后将进一步挖掘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点,拓展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空间,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初审:陈焘 许晶
复审:谭琪
审核:梁平 王秀梅
责任编辑:陈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