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举办“人工智能的应用”讲座
本网保定讯:10月14日上午,计算机系邀请人工智能及其应用领域专家、华宇信息研究院2048实验室总监王泽晶校友在我校教十楼A612进行了主题为“人工智能的应用”的讲座。
讲座正式开始前,王泽晶首先向大家抛出了“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人类什么时候会被机器人完全替代?”几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与兴趣,阐明“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方便着衣食住行和娱乐,新技术研究必不可少”的观点,并简单介绍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司法行政行业的应用。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知识不等于力量”,重点强调的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技术+落地”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方式。
王泽晶从人工智能的三大板块——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大数据进行了详细说明。图像识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之一,其在光学自动识别等方面的技术已十分成熟,在物体识别领域还面临着挑战。图像识别有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超分辨率、生物特征识别、以文生图等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将印刷不清的文件复原。模糊到人眼无法识别的字符,由于纸上仍然存在许多“像素”,机器能够将其识别并复原,这对司法鉴定起到帮助作用。不仅如此,对于图片中小到肉眼无法察觉的人、鸟、狗等生物,人工智能也能敏锐的识别,这有助于人们发现不易察觉的细节,识别出图中的人的身份、动作,有利于取证。
自然语言理解包括翻译、自动摘要、情感分析等方面。“善解人意”是做到智能的必要条件, 人类的语言精深、博大而又内涵丰富,面对一些行话、惯用语,人工智能就显得无能为力。 “鸡不吃了”“冬天有多少穿多少”等表达在不同时机,不同地点表现出的含义大相径庭。王泽晶介绍到,人虽然可以非常容易的分辨理解,但人工智能却非常难以理解,在这方面的探索仍任重而道远。在司法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能将法庭的对话全部记录并对卷宗进行深度理解,它能将冗长的法庭陈述精简,从原本长达40页的记录中发掘出重要信息,大大简化法官的任务量,甚至直接从文本中预测被告人可能触发的法律条文、罪名以及刑期,化简后续的任务。
王泽晶通过“啤酒和尿布”、淘宝等例子引出大数据的应用不足。介绍了行业大数据司法分析平台业务支撑、服务支撑、算法接口、算法实现、计算支撑的平台构架。其中,他对业务支撑包括的法检分析平台、政务分析平台、情报分析平台进行了分析并举例,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大数据的便利及其对人类的解放。
最后,王泽晶表达了对同学们未来的殷切祝福和期许。他热切地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更要学会应用,使技术落地。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完美结束。
王泽晶,毕业生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系,现任华宇信息研究院2048实验室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