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等出席第五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
10月18日,第五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在我校举办。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会长韩庆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教授冯俊,中央马工程专家、中山大学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林进平,中央马工程专家、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田鹏颖等知名专家学者受邀作主题演讲。来自中山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中国电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10余家研究机构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
李君如作题为“实践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根本特点”的主旨报告。李君如指出,党的建设重要思想源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是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三个坚持”,其理论体系既包含顶层设计,又涵盖具体实践要求,形成了完整的党建理论和实施体系。李君如强调,这一思想不仅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党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深化。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韩庆祥作题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直面‘四大之问’”的线上发言。韩庆祥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使命,是直面并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首要在于立足中国本土,以“中国式现代化”阐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内在逻辑,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国家民族复兴的课题。同时,已显疲态的新自由主义无力应对当今世界的系统性变革,而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展现了更具包容性与合作性的系统方案。这一方案的哲学根基超越了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范式,倡导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旨在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冯俊作题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钥匙”的主旨报告。冯俊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首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四次“古今中西之争”,指出其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只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开放包容和胸怀天下,才能超越历史局限性,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冯俊提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将会释放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

林进平作题为“以‘两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的主旨报告。林进平指出,“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经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其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建设、新时代)关注的重点从政治独立、经济建设转向文化自信与精神独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其具备自我反思与实践精神能引领传统文化现代化,内在理解中华文化,避免西方视角的偏颇评判,实现平等对话。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结合,二者各有特质,互补共生,形成具有生长性的文化生命体,需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田鹏颖作题为“党的自我革命的普通道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主旨报告。田鹏颖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路径,其核心在于系统回答“我们党为何要进行自我革命、能否做到自我革命、以及如何推进自我革命”这三大根本性命题。他强调,党的自我革命的理论根基深植于超越经验和常识的辩证逻辑,毫不自私自利的政治自觉以及基于时代课题的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凭借“天下为公”的初心使命和无私品格,展现出“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推进自我革命要统筹把握好“两个答案”:既要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自我革命方向正确;又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实现党内净化与外部监督的有机统一。

在本届峰会的五个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郭海龙、四川大学副研究员孙文飞、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书生,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高媛媛等百余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第五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新视野》《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领导科学论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学习论坛》等期刊协办。峰会共收到有效投稿近700篇,经专家评审,近100篇论文获奖入选。
初审:赵婧
复审:梁田
审核:王伟
责任编辑:陈昀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