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华北电力大学:强化“四链协同”,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华北电力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岗位选聘、梯队培养、职业发展、考核激励等方面出真招、求实效,通过强化“四链协同”,多维发力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一、规范选聘链,选齐配强育人队伍
学校严格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原则配备辅导员。一是把严把牢专职选聘入口关。在专职辅导员配备方面,学校始终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综合考察与辅导员岗位职责相匹配的政治能力、职业素养、知识结构、身心修养。明确选聘标准和程序,注重从有辅导员及学生工作经历,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人员中选优育强辅导员队伍,严明专职辅导员遴选标准。为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专职辅导员必须完整带完一届学生才可申请转岗。二是抓好抓实兼职选聘渠道关。在兼职辅导员选聘方面,学校不断拓宽校内外选聘渠道,建立了从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研究生骨干以及校外行业优秀代表中选聘兼职辅导员的长效机制。校内挖掘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元素,优选部分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在“青春榜样先锋班”“师生理论宣讲团”“青听思想汇”“青马”读书会等学生思政教育特色活动中,不断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校外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校友中选聘部分优秀人才,参与学生思政工作,逐步建立校外导师库、专家库。先后聘任“当代雷锋”郭明义、三峡集团青年骨干、全国三八红旗手伊然等一批叫得响、看得见的“榜样式”辅导员,让学生在时代楷模、行业先锋的思想浸润中不断成长。三是充分发挥班主任队伍的育人积极性。学校连续20年推进“名师班主任”工作,推动一大批校院领导和专家学者走上班主任育人岗位,每年支持实施40余项“班主任特色教育项目”,围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风班风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等维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充分发挥思政队伍协同育人的影响力。
二、夯实培养链,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一是加强培训顶层设计。结合现有队伍特点,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全覆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采取“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补充的方式,充分利用教育部思想政治骨干培训示范班、北京市高校辅导员培训班等资源,针对不同入职年份、所带不同年级、负责不同专项工作的辅导员设计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课程方案,并将培训学时与职称评聘、年度考核挂钩。制定发布年度《华北电力大学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方案及培训活动安排》,实现“专题培训”“分类培训”“骨干轮训”有机结合,确保辅导员队伍实现梯度培训。持续打造“学工E站”等辅导员培训品牌活动,至今已累计举办82期,培训覆盖6000余人次。内容涵盖“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设计与思考”“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政工作模式探索”“思政论文撰写及课题申报交流”“工作案例分析”等辅导员工作全领域。二是强化场景实践和经验总结。学校持续多年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通过设置理论笔试、谈心谈话、案例分析等环节,锻炼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素养与政治能力,强化其在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数字思政等育人场景的业务能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凝练总结思政育人的经验做法,梳理常见的学生业务场景,制作《辅导员应知应会手册》,帮助新任辅导员快速融入角色,适应工作节奏。三是用好用活辅导员工作室。学校紧密结合学生需求、辅导员发展需求和学生思政工作难点问题,支持培育建设了10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北京市辅导员工作室和1个教育部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实现了有组织、跨学科的科研,并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提供了有效育人资源,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学生基层组织培育评选等领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建设成果。
三、做强发展链,畅通职业成长渠道
一是强化实践锻炼资源供给。为推动辅导员队伍综合全面发展,提升对能源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感知,强化基层一线履职服务能力,学校每年组织新入职辅导员和一批骨干辅导员,利用暑期时间前往全国各地的能源电力企业开展挂职锻炼。通过老带新、一对一结对子挂职锻炼的模式,在推动新任辅导员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与行业资源的有效对接。锻炼期间通过调研行业人才需求,与校友开展交流座谈,挖掘行业思政育人资源,实现学生就业指导、行业校友服务与思政育人创新能力的三维提升,为辅导员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竞赛实战中取得突破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通过推荐优秀辅导员代表前往北京市教委、教育部参加借调学习,有效锻炼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融合换位思维,并将表现优秀者作为学校储备干部进行选拔、培养。二是打造辅导员科研与业务特色品牌。学校坚持15年开展“长城计划”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研究,实施“一院一品”精品项目建设,实现辅导员队伍科研与业务能力双促进。至今,学校累计支持思政课题研究达60余项,为辅导员申报承担省部级以上思政课题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畅通职称评聘晋升渠道。学校着力打通辅导员双线晋升渠道,按照专业技术类和思政系列评聘职称,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目前,校内符合初、中级职称条件辅导员均做到了应评尽评,中高级职称占比达45%,中级职称评审一次性通过率近100%。
四、优化考评链,强化工作条件保障
一是做深做细制度工作。学校在定期调研、分析研判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华北电力大学关于推进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施意见(试行)》《华北电力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华北电力大学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对辅导员的职责要求、配备选配、发展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明确,确保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创新考核方式方法。辅导员工作年度考核秉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日常与年终相结合的理念,在考量辅导员可量化代表性业绩的同时,也考察日常工作的规范度。通过智慧学工系统跟踪观察深度辅导、谈心谈话等日常工作是否做深做实做细。既考察年终工作汇报的完成度,也考察平时主责主业聚焦度,如通过定期开展学情考核评定其学生工作开展的精准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实行自我、学生、学院、学校多元综合评价,并针对不同年限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分类设置考核标准,确保考核评价科学、客观、合理,营造资深辅导员标杆示范、骨干辅导员辐射带动、年轻辅导员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三是建立岗位荣誉体系。学校探索尝试建立辅导员队伍荣誉体系,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围绕辅导员日常工作职责和育人场景,设立辅导员年度人物、十佳辅导员、学生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工作干部等多种荣誉称号,并将荣誉称号纳入辅导员职称评聘和职级晋升业绩范围,推动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被认可、被激励,推动辅导员工作队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近年来,学校辅导员获北京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提名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在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课题中立项数量位居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