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绿色能源与社区建设 “回天”微治理释放大能量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还是混合型的社区,都是非常复杂的。
为深入探索大型社区治理样板的核心内涵,12月21日,由华北电力大学回天治理研究院、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回天有我社会服务联合创新实验室、北京联合大学首都法治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转型与法治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五家单位联合举办,第四期回天治理论坛在华北电力大学召开。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社区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围绕“绿色能源与社区建设”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以北京市回天地区为例,该地区人口高度集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治理压力巨大,而且社会组织总体偏少,在参与社会治理中面临诸多困境。
针对于此,北京市出台了“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并明确提出“打造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
“现实的治理实践既需要深入回天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又需要集聚各方面的能量开展充分研讨。”会上,华北电力大学回天治理研究院院长苑英科教授指出,而回天治理系列论坛的举办,可谓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既关注社区治理的普遍规律,又聚焦社区治理特色问题如能源治理,越来越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核心问题,让各界有力发声。
苑英科介绍说,该论坛汇集了政府、事业单位、高校学者、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等不同群体,为共治回天打造了共享平台,体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尤其是华北电力大学,充分发挥了多学科的特色优势,汇聚专家深入讨论社区能源发展的政策和实践。
关于社区治理中的“怎么想,做不做,怎么做,谁去做,谁来评价”等五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于显洋教授详细讲述了《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引发的思考》。他认为,社区治理应该挖掘和梳理社区优质资源,建议每个社区都编制一个《社区资源手册》,并在总结以往治理创新经验基础上提出治理建议,给出社区治理的四大新举措,即打造新链接、注入新元素、编制新关系、构建新型态。同时,还要以街道为基本治理单元,此举不仅可以统筹辖区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又能避免或减少问题出现,体现了源头治理思路。
而就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环境问题,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处长梁浩则在《绿色城市与能源系统》主题发言中指出,城市规划要坚持以人为中心,重视林绿化率和公共空间。特别是在能源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通过电力、燃气、热力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让每一个楼宇都变成既是能源的产生者又是能源的消费者,所有建筑都成为绿色建筑。
据了解,回天地区近100万人口的潮汐式流动使能源需求出现了极大的波动,因此,需要进行需求响应管理,实现削峰填谷,减弱波动性。
就实现方式而言,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副教授称,可以利用价格机制进行需求响应,用价格来引导居民的电力消费行为,建立以政府主导、电网企业实施、用户参与的需求响应市场化工作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电力需求响应商业模式,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构建覆盖全网的电力需求响应综合监测与管理平台。
作为社区代表、北京市昌平区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李宝忠在题为《回天社区“五方共建”实践的思考》发言中,阐述了“五方共建”的内涵是吸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或驻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单位和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生动地展现了“党建引领,五方共建”的社区治理模式。霍家营社区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治理原则,为居民提供丰富优质的服务内容。
原文链接:http://paper.kepuing.com/html/2019-12/24/content_43747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