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华电
媒体华电

【中国之声】全国多地为何出现负电价?国家能源局作出回应

负电价指电力市场出清价格为负值的一种特殊价格现象。日前,四川电力现货市场出现全天负电价,最高出清价为-34.8787元/兆瓦时,最低达-50元/兆瓦时,引发广泛关注。此前山东、浙江、内蒙古等地也已出现类似现象。

国家能源局10月3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了负电价有关问题。到底什么是负电价?为何负电价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负电价是否等于电厂需要向用电企业倒贴钱?

发电企业发出的电首先要并入大电网才能输向各电力用户,并入电网就会出现一个上网价格,这个价格就是通过电力市场产生的。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表示,电能生产者和使用者在电力市场中通过协商、竞价等方式就电能及其相关产品进行交易,通过市场竞争确定价格和数量。

王鹏:我国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展非常顺利,电力现货交易日趋成熟。每天,风电、光伏、燃煤火电等电源与工商业用户都要进行电力现货交易(除西藏、京津冀外), 双向报价。如果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又因为风电、光伏的运行成本接近于0,他们为了抢到优先发电机会,就可能报负电价。

也就是说,负电价的出现,本质是电力市场供需关系的真实映射,四川9月下旬出现负电价情况就尤为典型。作为水电大省,四川水电装机占比73%。今年9月,水电上网量同比飙升34.7%,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上网量更是同比增长28.7%,供给端可谓“火力全开”。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9月气温下降让四川的居民及工商业制冷用电锐减,经济结构调整又使工业用电增速放缓,网供用电同比下降18.1%。一边是电力供给“爆棚”,一边是用电需求“降温”,“负电价”自然随之而来。

其实,我国多数省份设定电力交易最低限价为0元/度,但允许负电价的地区如山东、内蒙古,在供大于求时可能出现负价。据观察,近年来,我国负电价从偶发走向常态化。2019年山东首次出现-0.04元/度的负电价,2023年山东连续21小时负电价,2024年“五一”期间负电价达22小时。2025年负电价范围扩大:1月浙江连续两日报出-0.2元/度;4 月蒙西电网最低至-0.004元/度;9月四川出现全天负电价。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燕秦强调,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未来“负电价”有可能会更频繁出现。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燕泰:当前,在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负电价”既是电力供需关系呈现时段性不平衡的直接体现,也是新能源消纳通过现货市场价格的直接反映。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省级现货市场运行更加健全,“负电价”有可能会更频繁出现。

负电价的出现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来看用户侧,电力用户可以免费用电,甚至用电还赚钱吗?对此,王鹏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王鹏:负电价是指大家发用成交出来的上网侧电价,工商业用户的用电价格实际上包括三部分:上网电价、输配电价、政府基金和附加。负电价就是上网电价可能会是负的,但是加上输配电的成本,再加上基金和附加,到用户侧目前还不会有负电价的情况,所以工商业用户仍然还要付费,但是肯定比平常的电价水平要低不少。

对发电企业而言,电力市场出现负电价,是否意味着亏钱发电 ?对此,张燕秦强调,“负电价”不等于电厂需要向用电企业倒贴钱,也不等于“负电费”。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燕泰:我国电力市场包含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等,现货市场交易电量占比一般在10%以内,电力中长期合同保障了发电企业电量电价的“基本盘”,在综合中长期市场、新能源补贴及煤电容量电价等因素后,目前看负电价对总体收益影响有限。如9月20、21日,四川水电结算均价183元/兆瓦时,甚至略高于9月月度结算均价177元/兆瓦时,煤电、新能源发电额外获得政府授权合约、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后,平均收益更高。

就百姓普遍关注的“负电价”是否会影响到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的热点话题,专家也表示,在现行电价体系下,居民用电价格执行目录销售电价,与现货市场价格不挂钩,无论市场电价如何波动,居民日常生活用电成本都“稳如泰山”,既不会“买电赚钱”,更不会额外加价。

其实,不止于国内,国外的“负电价”更是老生常谈。2024年,德国全年负电价时间长达468小时,占比达5%;同年,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负价时长也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张燕秦强调,负电价看似“反常”,实则是电力市场的“信号灯”,其带来的行业影响颇具积极意义。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燕泰:短时出现“负电价”,可以看作电力市场的“信号灯”,能够激励机组深调、用户填谷,引导储能等各类新型主体的投资建设,共同为清洁能源发电让出空间。但如果长期出现“负电价”,可能意味着电力明显供大于求,需要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进一步优化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业内认为,在新能源全面市场化背景下,负电价常态化恐难避免。应建立包含负电价小时数、均值、渗透率等在内的定量警示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识别风险,完善监测与防范机制,保障电力系统稳定与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张燕秦表示,对于负电价,我们要理性看待、精准施策,通过完善机制、技术创新、优化布局打好“组合拳”,让负电价从“供需失衡信号”真正转化为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系统效率的重要工具。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燕泰: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加强市场运营监测,密切关注“负电价”发生频次与持续时间,科学研判市场风险,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现货市场“负电价”频次,稳定发电企业合理收益预期。

原文链接:全国多地为何出现负电价?国家能源局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