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校园时讯

动力工程系吴仲华2201班赴哈尔滨开展"探大国重器,铸工业匠心"专业实习

本网保定讯: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深化“能源报国”思政教育。7月5日至7月12日,动力工程系副主任刘璐、热流教研室教师魏翔带队吴仲华2201班24名师生赴哈尔滨进行专业实习。师生们走进哈电集团总部,“三大动力”—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七三一纪念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军工纪念馆等地,以实地研学交流、行业专家讲座、项目汇报等形式沉浸式聚焦新质生产力,走进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

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学生们通过实物展陈、影像资料和复原场景,系统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在华的细菌战罪行。纪念馆内的人体实验证据、细菌武器残件等展品,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的反人类暴行,强化了同学们“科技报国”的历史责任感。哈军工纪念馆以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为核心,展示了“哈军工”为国防现代化培养人才的辉煌成就。学生们通过珍贵手稿、武器装备原型及校友事迹,深入理解“忠诚奉献、矢志强国”的军工精神。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们近距离观摩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卫星实物及航天器部件,学习我国航天事业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感悟航天精神与能源技术的交叉创新,激励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创新。 

图片1.jpg

深入“三大动力”,触摸工业制造脉搏。在哈尔滨汽轮机厂的叶片分厂,同学们观摩航空级TC4钛合金叶片加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通过激光定位实现公差控制。在哈尔滨锅炉厂,同学们了解燃煤机组在低负荷工况下的稳燃技术与氮氧化物协同控制策略。在新能源技术中心参观熔盐储能系统,通过光热电站储热-释能全流程模型,分析二元硝酸盐的相变热力学特性及其在电网调峰中的应用前景。在哈尔滨电机厂,学生们系统学习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机组的核心技术突破,包括世界首创的"长短叶片转轮"设计如何兼顾高水头稳定性和发电效率,以及抗空蚀特种材料的研发历程。

图片2.jpg

校企联动,共育新时代工业人才。本次专业实习创新“任务制”模式,实习前就小组任务进行布置,实习期间同学们围绕“深度调峰下的电站运行与改造策略、智慧电站、火电厂减排降碳技术、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储能技术、电站安全与智能监测体系”5个主题分组开展资料搜集、调查研究、项目交流并通过PPT口头汇报的形式研讨。小组答辩邀请哈汽集团设计部孙明哲经理、丁莹主任现场点评,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发力的教学共同体。两位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同学们及时了解我国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课题研究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

图片3.jpg

通过此次专业实习,能动学子既触摸到了大国重器的钢铁脉搏,也聆听了历史深处的警世钟声。未来,动力工程系将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实习质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生感悟: 

吴仲华2201班陈令琨:在三大动力厂的厂房里,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国之重器"四个字的分量:叶片分厂里机床的精密运转,重装分厂中转子旋转的轰鸣,水电分厂内水轮机加工的钢铁碰撞。最令我惊喜的是哈锅的燃烧技术中心实验室,这里有着国内最先进的燃烧系统实验平台,代表着世界级领先水平。当亲眼看到汽轮机转子加工时那发丝般的精度要求,我才真正理解哈电人的"兆瓦级的动力源自毫厘级的匠心"。

回望这一周走过的路,从三大动力厂的机床轰鸣到航天馆的星辰大海,从731陈列馆的历史警钟到哈军工的强军足迹,这条贯穿哈尔滨的城市轴线,恰似中国工业从屈辱到崛起的完整叙事。展望未来,这段实习经历将成为我专业生涯的重要坐标。

初审:魏翔

审核:刘璐

责任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