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系建环专业赴雄安等地开展专业认识实习
本网保定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以下简称“建环”)领域的创新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建环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动力工程系建环专业2023级本科生于9月2日至9月6日,在建环教研室9位教师的带领下,先后赴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雄安新区规划馆、容西管廊监控中心、北京三里屯商场、剧村“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等地,开展了专业认识实习活动。
在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学生们首先观看了公司宣传片,深刻领会了雄安能源的使命和责任。接着,学生们参观了智慧能源公司综合调度大厅,详细了解了公司为雄安新城区打造的智慧能源运营平台,该平台集供热、燃气业务的生产运营、调度监控、客户服务和安全管理于一体,且实现了用户线上开户、报修、投诉和缴费等服务。此举不仅提升了能源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为新区打造了绿色、智能和创新的亮丽名片。随后,学生们前往容东四号能源站,参观了能源站的供热耦合运行系统。该系统将地热能、天然气、电力等多种能源供给方式相结合,构建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模式,通过多热源耦合运行,最大限度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接着,学生们参观了能源公司联合实验室,了解了公司在地热能、碳中和和碳达峰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最后,学生们来到公司三楼的屋顶花园,感受了“智慧能源”独特的景观设计,并进行了合影留念。
在雄安新区规划馆,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雄安新区坚持以“一心两带四轴五区”为发展布局,致力于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展现出在科技、生态、交通等领域的创新理念和独特魅力。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
在容西管廊监控中心,学生们参观了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深入了解了新区地下城市的“生命线”系统。雄安的综合管廊整合了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市政管线,采用了“干线—支线”布局,并结合了物流通道与管线舱室的三层四舱结构。管廊运维系统集成了5G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感知设备,监控中心能够实时监控管廊内部的温湿度、火灾等关键参数,通过与人工巡检相结合,形成了“人机融合”的高效管理模式。
在三里屯商场,学生们重点学习了冷热源机房系统,该系统包括冷机、水泵、分集水器等核心设备,精巧的设计细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冷机部分采用了高能效比的磁悬浮冷机,这一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能效,也在高负荷运行时展现出了卓越的稳定性。通过对冷机选型过程的了解,同学们对如何根据建筑负荷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在冷机负荷匹配的过程中,学生们学到了如何平衡节能与高效运行之间的关系。其次,水泵部分采用了变频设计,这使得水泵的运行频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调节,从而实现能效最大化。这一设计展示了如何通过现代控制技术优化系统运行,并有效降低能耗。学生们在现场观摩并了解了水泵变频控制的实际应用,掌握了变频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施技巧。此外,风阀和水阀的自动启停设计也是系统的一大亮点。通过这些设计,冷热源系统能够根据实际负荷自动调节通风量和水流量,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学生们通过亲身参观,深刻理解了自动化控制在现代空调系统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节能与舒适性之间如何找到最佳平衡。
在雄安新区的标志性智慧能源项目——剧村“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学生们直观感受了绿色低碳与智慧能源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剧村“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是雄安新区“绿色、智能、创新”建设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典范案例。它不仅是保障区域电力供应的变电站,更是一个集多种能源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智慧能源综合体。“1+5+X”的核心理念包括:“1”代表一座坚强的主变电站,学生们了解了其作为能源枢纽的核心作用;“5”则指充换电、储能、数据中心、智慧办公、光伏发电等五大基础功能模块,大家亲眼见证了“多站融合”如何高效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实现能源的协同管理与综合利用;“X”代表未来可拓展的各类智慧城市服务,如5G基站、环境监测、智慧灯杆等,展示了能源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学生们对站内先进的智能运维系统、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以及与周边公园和谐共生的生态设计(如“站园融合”理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结合《传热学》、《电工技术基础》等专业课程所学知识,就区域能源规划、多能互补系统、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和建筑节能技术等话题与现场工程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认识实习是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实践环节,它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专业,还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职业素养,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设了道路。本次专业认识实习,不仅让同学们直观了解了雄安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前瞻性和未来城市能源系统发展的典范,还详细学习了能源站供热系统、商场空调系统等技术原理。通过这次实习,激励学生们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将所学知识与国家“双碳”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紧密结合,这也为他们未来在建环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审:刘海洋
复审:郑国忠
审核:刘璐
责任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