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系开设《能动强国》课 催人奋进深受学生好评
本网保定讯:如何让思政教育扣动工科生的心弦,激荡起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动力工程系专业课老师们立足新时代,笃行奋进,发挥学科优势,深挖学科潜力,创新育人模式,拓展专业视野,合力打造了《能动强国》这门越来越受学生欢迎的通识选修课。
《能动强国》是一门响应时代呼唤,催人奋进的新课,以能动学科持久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向外延伸出探索世界的新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维度;立足能量的基本概念,通过深度剖析能量的本质,构建起连接工程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实现跨学科的智慧交融。在《能动强国》课堂上,来自动力系的专业课老师们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不仅让学生能够领略到学科专业的魅力,更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度,学会用更加宽广的视角去审视能源问题,用更加深邃的思考去探寻强国答案,进而增进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与强烈责任感。
催人奋进 打造思政特色的通识选修课
在“大思政课”建设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如何在工科色彩浓郁的动力工程系打造独具思政特色的通识选修课呢?面对这道颇为棘手的难题,动力系老师们颇费心思,一直谋划着如何早日破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问题,长期讲授《传热学》专业课的高正阳萌生了依托专业进行思政教育的想法。为此,他主动去听了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芳的思政课,从中感悟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非格格不入,两者之间其实有着丰富的交叉线。在与动力工程系党委书记曲涛深入交流后,两位动力系教师走上了打造《能动强国》通识课程的创新之路。
经过反复打磨,《能动强国》这门新鲜出炉的通识课被纳入学校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列为动力系学子的选修课。2023年,《能动强国》开课了,曲涛、高正阳和鲁许鳌三位教师为来自动力系吴仲华班及其他专业的大三学子讲授了这门有着丰富思政内涵的选修课。
《能动强国》授课三人组结合自己上课的点滴体会,不断总结经验,凝练思维,着力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实践。他们认为,该门课程并非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原本属性,也不是简单地将专业课转变为思政课,而是要在精准传递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增强专业自信,鼓舞专业干劲,积极服务国家所需,从而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正如高正阳所说:“我们开设这门课程,便是为学生讲解在面对未来人生问题和拓展专业方向时可采用的多种思维方式、观察视角以及分析问题的路径。”
为此,《能动强国》课力求将那些抽象的专业概念,切实地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实例,助力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高正阳会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热力学专业中的“熵”概念,将“信息熵”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社会科学中有信息熵的存在,我们才能克服能源领域的无序状态,在能源生产建设方面作出正确选择,动员和集中更为庞大的社会力量,实现更为高效的社会化大生产,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基于热力学熵概念的社会学应用,雄辩地证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让动力学子从专业角度增进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曲涛在授课过程中则从历史人文的视域讲到,能源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他以蒸汽机为例说明了工业革命与能源的关系。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赢得了信息时代破浪前行的巨大生机。动力学子适逢能源强国的最佳时机,一定要树立信心,学好本领,早日成为强国有我的栋梁之才。他旁征博引的讲述,让动力学子深受启发,极大地增强了专业自信与家国情怀。
聚合力量 不断拓展课程内涵
进入2024年,《能动强国》课得到了更多动力系专业课老师的响应,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使主讲教师由3人扩容至8人。
为了让新加盟的老师尽快融入到课程中去,课程组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反复讨论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主线。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对《能动强国》接受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本身的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接受度。《能动强国》课虽融入了大量思政元素,但绝不能以单纯的说教授课,而是要紧密结合专业,选取适合的新角度延伸拓展,引人入胜,以达到启迪学子的教学目的。
经过再度打磨调整的《能动强国》课织就了一张崭新的课表:在课程开篇的“能量本质”部分,高正阳以“信息熵”概念作为切入点,提出对于实际生活中信息熵的识别和利用问题,奠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基调。在第二篇“能量原理”板块,刘璐带领学生感受“能源脉动”,通过对能源动力常规概念的深化阐释,构建学生的思维大框架,进一步明晰课程体系和课程目的。紧接着从抽象理念的阐释进入“能量实践”阶段,由鲁许鳌介绍能源问题在历史变迁中无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帮助同学们提升专业认知,坚定动力学子的专业自信。随后是刘春涛“从‘核’说起”,阐明核能领域的全新发展观以及核能发展的广阔前途和重要作用。高晓霞主讲的第五课“风光无限”,以风电和太阳能技术为起点,为同学们开辟新能源报国的全新视野。第六课由孙恩慧聚焦近些年异军突起的储能技术,以“蓄势而发”为题解析当下最火爆的储能与综合能源利用技术。在第七课中,刘彦丰重点解读国家对世界环境保护的“双碳承诺”,引领学生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自觉。在最后一课中,曲涛“聚能动力”,文理融合,从“人文视域中的热能动力”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能源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夯实课程的思政育人功效。
就这样,《能动强国》课通过对能源发展和实践的层层递进式阐释,引领学生培树能源大局观和全球视野,将自我目标与国家前途命运和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助其打开动态、多元的能源发展视角,从而打通能动学科的专业阈限,更好地领悟人文科学的文化魅力。
创新形式 让课堂更加有趣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能动强国》,离不开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
在这方面,各位老师不负所望,将严谨的理工科知识与史学、哲学及社会学相互融合,并通过与学生互动,用幽默诙谐的语气、亲切自然的姿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带领他们轻松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例如,高正阳在讲课中将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与信息熵结合起来,从无序性和选择性的角度解释了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中国能源行业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和世界能源变革的发展大势。曲涛则从可食用能量与不可食用能量两个维度对能量问题进行了阐释。刘春涛则生动描绘了核能技术成熟后诞生的人类新交通模式,其灵活的思维模式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引人入胜。
选修了该门课程的史佳诚同学回忆道:“高老师像是我们的一个朋友,以互动交流的方式鼓励我们思考,激励我们奋进,每个同学都能认真参与到课堂中来。”徐嘉同学在课后禁不住赞叹:“真没想到,自己选的专业这么有料!以后一定要好好下功夫学好专业课,树立能动强国志向!”
对于这门在学生中越来越火的通识选修课,动力工程系主任张磊颇有感触地说:“要想在动力系开设《能动强国》这样一门富含思政理念的通识课,难度不小,很多地方对专业课老师来说都是重头再来。为了讲好课,所有老师从不敷衍,而是努力从专业视角分析能源行业乃至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以极大的耐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努力增进学生对能源发展与变革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激发了学生为专业奋斗的强大动力。这对动力系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大计来说,可谓功莫大焉!”
未来,《能动强国》所有授课教师都充满了信心,表示要为新时代能动人才的成长成才站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班岗,努力奏响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将《能动强国》课打造成学校的通识选修课精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能动,学好能动,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能源动力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努力成为栋梁之才。
初审:高正阳 陈华
审核:曲涛 王万雨
责任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