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校园时讯

动力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赴雄安新区等多地开展专业实习

本网保定讯: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能源动力领域创新人才,让学生了解能源行业最新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工程素养,6月23日至7月7日,动力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22级216名本科生分别赴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华润电力(唐山曹妃甸)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沧州运东)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焦作电厂、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剧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北京国能龙威发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专业实习。

本次实习以“前沿技术认知-工程实践深化-行业使命培育”为主线。为了开展本次实习,动力工程系多次召开实习工作专题会议,综合考虑实习质量、安全等因素确定实习单位。动力工程系领导带队到实习单位考察,就实习内容、学生管理等进行了周密安排。6月23日,召开了实习动员暨安全教育大会,动力与控制工程教研室主任韩旭向同学们说明了实习目的、行程安排、注意事项等,并开展了安全教育。

837eedfe922838771072ea25b6d84a9.jpg

6月24日至6月25日,学生先后参观了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剧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北京国能龙威发电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学生们参观了容东片区4号能源站与雄安智慧能源“双碳”研究实验室,深入了解了雄安新区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的具体举措,对新区秉持的“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发展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在剧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学生们学习了“1+5+X”能源发展模式,并实地参观了站内的“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平台,直观感受了智慧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在北京国能龙威发电技术有限公司,学生们系统学习了汽轮机叶片的加工制造流程,直观感受其复杂的弯扭型线设计,增强了学生对汽轮机这一关键动力设备的认知。

6月26日至7月7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16名本科生分成四组,分别前往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华润电力(唐山曹妃甸)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沧州运东)有限公司以及国家能源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焦作电厂开展专业实习。本次实习聚焦前沿火电技术与新能源应用,深入学习了1000MW、660MW、350MW等级先进火电机组及200MW渔光互补发电技术。

791dfa5ce326115a8734816b0cc9b3f.jpg

在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学生重点学习了世界领先的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特别是其标志性的世界首台单轴六缸六排汽凝汽式汽轮机,该机组设计供电煤耗258.72g/kWh,全厂热效率49.4%。学习内容涵盖企业概况、电厂生产流程、首台套机组技术先进性以及1000MW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输煤与环保系统等。实习期间,双方还共同开展了“党建聚能,薪火相传”主题党日活动,以创新足迹砥砺强国使命。在华润电力(唐山曹妃甸)有限公司,学生重点学习了河北省首台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多项核心技术,该机组设计供电煤耗263g/kWh,全厂热效率48.3%。学习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华润红色历史、电厂生产流程以及1000MW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输煤与环保系统等。实习期间,师生实地参观了柳赞2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直观了解了新能源发电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发展现状。

在华润电力(沧州运东)有限公司,学生重点学习了350MW超临界供热机组多项国内先进技术,该机组设计供电煤耗295g/kWh。学习内容包含华润红色历史、企业文化、生产流程、节能理论以及350MW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燃料供应系统及化学制水系统等。实习期间,师生还参观了沧州热力公司“老兵精神”展厅,学习了“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笃定前行的坚守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企业精神。

在国家能源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焦作电厂,学生重点学习了660MW超超临界机组先进技术,该机组设计供电煤耗273g/kWh。学习内容涵盖厂史教育、安规培训、660MW仿真机操作、安全体验馆实践以及660MW锅炉本体、汽轮机本体、脱硫脱硝系统、输煤系统等。实习期间,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在220MW机组1:1检修实训基地进行设备拆解实操训练。

专业实习是连接校内理论教学与现场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更是学生深化理解、提升应用能力的有效环节。本次实习使学生们零距离接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渔光互补等前沿技术,有效打通了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通道。同时,实习积极融入“红色华润精神”“老兵精神”“党建聚能”等思政载体,强化学生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为后续专业学习和探索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动力工程系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实践工作。通过规范教学安排、科学设置内容,并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扎实、责任心强、安全意识高的专任教师全程指导,切实提升了实习质量,助力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的顺利过渡,为其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动力工程系将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审:周硕

复审:韩旭

审核:刘璐

责任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