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系开展“批评话语分析”和“趋近化理论”等主题学术沙龙活动
本网保定讯:为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升师生学术素养,充分认知外语前沿理论及研究视角,英语系联合华北电力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于5月6日在教十一楼D106举办了“批评话语分析”和“趋近化理论”等主题学术沙龙活动(总第85-88期),英语系行政负责人、全体硕导、青年骨干教师及2024级全体学术型研究生到场聆听。
继“‘一带一路’能源话语”“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外语学科中国特色”“外语与国际传播”“百年电力精神”“语言数据分析与外语研究量化方法”等系列主题学术沙龙之后,本学期学术沙龙持续聚焦“学术理论研究与共享”,英语系硕士团队邓博文、张杰、范茹、贾俊红等4位同学,围绕“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衔接理论”“趋近化理论”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了讲解与分享。
邓博文首先对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进行讲解。围绕该理论起源与发展,即从古希腊修辞学中的相关思想萌芽,到20世纪中叶话语分析成为独立学科,再到1979年“批评话语分析”概念的正式提出,以及后续Fairclough、Van Dijk和Wodak等学者的开拓性贡献,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着重介绍了三位学者的核心理论模型,包括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深入剖析话语;Van Dijk的社会认知模型,聚焦精英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认知机制;Wodak的话语历史方法,则强调语境与历史在话语分析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邓博文深入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与博弈论的交织关系,并以国际媒体报道为实例,展示媒体如何运用策略性语言在舆论场中争夺话语权,揭示了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与意识形态运作机制。
张杰聚焦衔接理论,以Halliday和Hasan的论断为基石,详细解读了衔接的定义及所指、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主要衔接纽带。通过生动案例分析,带领师生直观认知衔接纽带在语篇中的重要作用。其同时指出Halliday理论的局限性,并介绍了张德禄提出的外指衔接机制,包括预设性外指衔接和空缺性衔接关系,强调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共同构成完整的语篇衔接分析框架。此外,张杰还介绍了衔接理论在教育和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如在教育领域对写作能力的研究及翻译领域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衔接策略探讨等,为师生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范茹带来趋近化理论的主题分享。该理论源于Chilton的政治话语分析,经Cap继承发展,通过调节时间、空间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符号距离”,实现话语策略目的。其借助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的医学科普话语、朱自清的散文《春》等研究案例,生动呈现趋近化理论在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场域中的不同应用。同时,她梳理了趋近化理论在新闻话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涵盖政治、环境、健康、网络等多个领域,并以China Daily职业教育新闻报道趋近策略历时研究为例,详细讲解了趋近化理论研究框架的调整与补充空间,充分展现该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
贾俊红主要分享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她阐述了该理论兴起的背景,涵盖科技进步引发的符号环境演变、学术范式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社会符号学的转变、媒介融合带来的话语形态变革,以及教育与认知研究的需求推动等因素。在阐释相关基本概念之后,贾俊红重点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和视觉语法理论等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来源,并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讲解了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方法与步骤,包括模态识别与分类、功能分析、协同关系考察、语境与意识形态分析以及整体意义阐释等,让师生们对多模态话语分析有了系统的认识。
在交流讨论环节,师生们积极互动,围绕四个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场景、不同理论之间的交叉融合可能性、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中遇到的问题等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本次学术沙龙紧密贴合英语系师生科研实际需求,为师生带来前沿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研究案例,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学术灵感,为推动外语研究领域的科研进步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初审:贾俊红
复审:储艳
审核:高霄
责任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