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一站式”学生社区夏日游园艺术雅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扎实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非遗与青年学子对话的桥梁,5月15日中午,由学生处主办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夏日游园艺术雅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教二楼东侧广场热烈启幕。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携北京兔儿爷、戴月轩湖笔、烙画葫芦、皮影戏等传统技艺亮相校园,通过沉浸式展示与互动体验,带领师生穿越时空,感受非遗魅力,丰富文化生活。
匠人云集:老字号与活态传承的碰撞
活动现场,古色古香的摊位一字排开,非遗传承人工坊成为焦点。百年老字号“戴月轩”的制笔匠人现场演示湖笔制作技艺,从选毫、梳毛到装管,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对“笔精墨妙” 的极致追求;北京兔儿爷传承人以彩塑技艺还原这一承载老北京中秋记忆的民俗符号,憨态可掬的兔儿爷与华电元素相映成趣;烙画葫芦艺人手持烫笔,在葫芦表面勾勒出灵蛇的鳞片;皮影戏传承人则操纵着缀满金箔的影人,在幕布上演绎《哪吒2》经典片段,光影交织间重现 “风火轮飞惊四海,乾坤圈舞慑万神”的魅力。
亲身体验:青年学子触摸历史温度
在非遗技艺体验区,竹编风铃、窗花剪纸、螺钿制作、香囊制作等互动项目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来自研电2408班的胡亭同学学习剪纸技巧,红纸翻飞间,一幅“草长莺飞”的窗花跃然掌上;“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非遗,亲手摸到竹篾的纹理、闻到艾草香囊的清香,才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鲜活。”老师们沉浸于螺钿制作,将贝壳薄片打磨镶嵌于发簪:“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美学。”
文化赋能:“一站式”社区里的沉浸式课堂
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次活动打破传统讲座模式,将非遗课堂搬到户外广场,让青砖黛瓦下的手作体验、幕布皮影前的驻足围观成为校园里的流动文化课。学生处老师们表示:“非遗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我们希望通过‘看得见、摸得着、能互动’的方式,让青年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何以中国’,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来自经济2301班的邱茗越同学分享活动感悟:这次校园活动使得我们有机会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对于我们在北京上学的学生来说,兔儿爷更是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寄托了烟火人间气与古都的热闹繁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认真地画出了属于自己的兔儿爷,感觉十分有成就感,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相关知识,也在绘画过程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生活……活动现场,师生、室友、三五好友组团“打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形成 “学非遗、爱非遗、传非遗” 的热潮,古老文明的基因正以全新的方式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思政创新,非遗焕新”。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技艺的传承,更在于文化认同意识的唤醒,让文化根脉与时代同频。当午后的阳光为皮影幕布镀上金边,那些在骄阳下闪烁的金箔、在指尖流转的篾条、在镜头里定格的笑脸,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最好的保护,是让传统走进生活;最美的传承,是让青年成为主角。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这一重要载体,持续打造“非遗文化进校园”特色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电校园里绽放新的光彩,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暖风掠过心灵花园,将尚未封缄的香囊气息织入暑意漫涨的午后,这场以指尖丈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终将年复一年地,在华电人的掌心,生长出穿越时空的根系,代代赓续。
初审:赵莹彤
复审:吴薇
审核:王集令
责任编辑:陈昀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