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校区举办首届能源政策与跨域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本网保定讯: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跨区域能源政策协同与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由法政系主办,华北电力大学区域法治与司法治理研究中心、河北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研究基地、河北省重点培育智库联合承办的首届“能源政策与跨域环境治理研讨会”,于6月29日-30日在保定校区举办。
6月29日上午9时,举行研讨会开幕式,法政系党委书记戴民,科技处副处长张力晖等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特聘研究员、科技部社发司原副司长徐俊,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山东工商学院区域协同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赵新峰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龙、柳建文、锁利铭,应邀作主旨报告。来自南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的近100名师生参会。法政系副主任谭琪主持开幕式。
戴民在开幕式上致辞,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对于推动能源政策协同、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他希望法政系能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广泛吸纳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不断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为国家能源与环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杨龙教授作为与会专家学者代表进行发言。他提出三点期望:希望与会专家围绕研讨议题深入交流,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形成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希望研讨会能在政产学研融合方面作出有益探索,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此次研讨,推动区域间能源与环境治理的经验共享,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开幕式后,进入主旨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分享。徐俊研究员以“碳中和科技创新与零碳无废城市建设”为主题,指出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提出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循环技术结合构建零碳无废产业体系,打造城市绿色转型样板。冯奎研究员聚焦“如何以‘全国一盘棋’推进碳排放‘双控’?”,针对区域“双控”政策实施中的不平衡、责任分散等问题,探讨构建统筹协调的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机制。赵新峰教授以“高质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何以实现——合作网络视角的分析建构”为题,基于合作网络治理理论,提出主体聚合、区域凝聚、智慧凝结的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策略。杨龙教授以“地方还是城市:治理单元的发展趋势”为主题,深入分析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治理重心从传统“地方-行政区划”逻辑向“城市-功能网络”逻辑的演变与边界重构。柳建文教授以“履职型专班:地方转型发展中的机构设置”为切入点,剖析了地方政府为应对复杂政策任务需求,通过设立临时性、任务导向的履职型专班,在实践中推动组织创新的具体做法。锁利铭教授则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考察”,引入网络领导力概念,构建“个体倾向-同位竞合-中继支点”分析框架,系统剖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的规划策略。
研讨会下午进入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研究论文展开深度研讨,学术氛围热烈而厚重。论文研讨环节由法政系单学鹏老师主持,来自南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博硕士同学宣读了论文。山东工商学院赵新峰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柳建文教授、孙兵副教授、丁凡琳老师和郝文强老师以及天津师范大学邢普耀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与学沿动态,从选题价值、论证逻辑及学术规范等维度,对参会青年学者的论文进行了细致点评,为青年研究者提供了兼具针对性与指导性的写作建议,助力提升学术成果质量。
6月30日,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师生一行赴雄安新区开展调研考察。调研首站为雄安新区规划馆,通过展陈直观感受总体规划布局,以及绿色低碳城市建设蓝图;随后参观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详细了解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进展及京雄保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下午,调研队伍深入容东安置区社区,实地考察新能源设施等绿色生活方式与基层治理的协同实践;最后走进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调研数据治理与能源环境协同调度平台对城市多维度智能调控的支撑作用。行程紧凑高效,为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深度对接提供了鲜活案例。
此次首届能源政策与跨域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作为活动承办方,法政系依托区域法治与司法治理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培育智库等平台,汇聚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能源政策协同”“跨域环境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既有“碳中和科技创新”“碳排放双控机制”等前沿理论的碰撞,也有“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履职型专班实践”等现实问题的剖析,更通过雄安实地调研将学术思考延伸至政策落地现场,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接搭建了关键桥梁。未来,法政系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持续强化“能源-环境-治理”交叉研究特色,依托省级研究基地与重点智库平台,进一步深化与政策部门、实践机构的合作,推动学术成果向政策建议转化,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贡献更具针对性的学术力量,助力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高质量区域治理体系。
初审:谭琪
审核:戴民
责任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