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碗牛大
清晨六点,城市在天边飘下的小雪中渐渐苏醒。街边的牛肉面馆早已支起大锅,腾腾的热气裹挟着浓郁的肉香,在清冷的空气中氤氲开来。这是属于牛大碗的时辰,是甘肃人一天中最温暖的开始。
记得儿时,母亲总爱带我去巷口的老马家面馆。那时的牛大碗,是实实在在的“大碗”——粗瓷海碗,碗口比我的脸还大。面馆里人头攒动,食客们或站或蹲,捧着热气腾腾的大碗,呼噜呼噜地吸着面条,加个茶叶蛋,来杯热乎的枣茶,早晨的寒冷便被驱散得一干二净。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这是牛大碗的精髓。清亮的肉汤用牛骨文火熬制,汤色澄澈如琥珀;白萝卜片薄如蝉翼,在汤中舒展如莲;红亮的辣子油浮在上面,像极了落日;翠绿的香菜蒜苗点缀其间,宛如春色;而那透黄的面条,则是拉面技艺的见证。
拉面师傅在案板前舞动面团,时而如白练当空,时而似银蛇游走。面团在他手中变幻莫测,最终化作根根筋道的面条。这手艺,是甘肃人世代相传的绝活,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记忆。
记得前年我即将远赴他乡求学。临行前,母亲特意带我去吃了碗牛大。那天的面馆格外拥挤,我们就站在门口的石阶上,捧着大碗。母亲说:“到了外地,想家了就找家兰州拉面馆,虽然味道可能不一样,但总能解解乡愁。”我低头喝汤,热气模糊了眼镜,也模糊了双眼。
如今,牛大碗的碗似乎变小了,但那份情怀却从未改变。每次回乡,我都要去老马家面馆,站在熟悉的位置,捧着热气腾腾的大碗。面馆的墙上挂着老照片,记录着这座城市与牛大碗的故事。那些泛黄的照片里,有蹲在街边吃面的工人,有捧着大碗的学生,还有像我母亲那样带着孩子来吃面的大人。
牛大碗不仅是碗面,更是甘肃人的精神图腾。它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见证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牛大碗依然保持着它的本真——一碗面,一份情,一方水土的温度。
走出面馆,小雪散去后的晨光中,我仿佛看见无数甘肃人捧着牛大碗,站在时光的长河边,将这份独特的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