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光院士为吴仲华学院学生授课
4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应邀为我校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及吴仲华学院学子讲授《创新驱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专题课程。
吴仲华学院由我校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办,以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聘请了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五大发电集团20余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学者队伍担任校外老师,与校内老师组成“1+1”导师组,全面开展学术指导、课程授课等育人任务。近年来,金红光院士作为校外导师已为吴仲华学院学子讲授了多次理论课程。
本次课程以“怎么看能源转型”为核心,结合中国的基本能源结构、传统火电的局限性、氢能技术突破、AI赋能路径及多能互补系统实践展开。金红光以全球能源格局为切入点,援引《Science》提出的125个前沿科学问题。针对“高碳能源≠高碳排放”的命题,金红光提出“源头控制+过程优化”的技术路径,以“能源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为主线,系统阐述多能互补系统的实践路径,为青年学子勾勒出能源革命的全景图。
金红光系统剖析了我国能源体系绿色转型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导致的供需时空错配矛盾、传统能源系统低碳化改造面临的技术瓶颈制约,以及能源基础设施跨领域协同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这些挑战,金红光提出了立足我国能源禀赋的转型路径——“坚持先立后破原则,构建多能互补协同体系”。这一创新性解决方案强调氢能、长时储能和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三大技术的协调发展,通过不同能源品种间的互补、协调与替代关系,实现能源系统的平稳过渡。在理论创新层面,金红光院士从能源转化的底层原理出发,以钱学森先生的系统论,和吴仲华先生提出的“能的梯级利用”思想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发展了“能量-能质-能势”协同优化理论体系。金红光深入分析了燃料化学能转化、聚光太阳能利用等典型系统中的能质能势协同机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在场师生直观理解了能源转化背后的科学本质。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仅为破解我国能源转型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下一代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
课程尾声,师生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路径、技术创新及行业前景踊跃提问,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分享了见解。金红光认真听取师生观点,并逐一作出深入解答。金红光强调,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面对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他鼓励老师与同学们积极投身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并希望同学们勇于探索前沿技术,夯实理论基础,在实践中破解行业难题,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次课程不仅深化了能动学子对能源转型战略的理解,更激发了同学们投身能源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师生把握能源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导。
初审:王敏 张衡
复审:冼海珍
审核:肖万里
责任编辑:陈昀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