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华北电力大学:探寻文化根脉,传承非遗之光
2025年1月,华北电力大学的学子们纷纷走出校园,踏上了一段段充满意义的社会实践之旅,他们深入古城古村,探寻年俗年味;踏入非遗作坊,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各类场馆,传承红色基因,用青春力量奏响传承的乐章,在不同地域留下了坚实的实践足迹,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走进民俗深处,重拾传统年味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与文化记忆。年俗年味探寻团实践队队员陈立鑫在家乡河北承德,开启了一场充满烟火气的年俗之旅。在举办花灯会的避暑山庄景区,绚丽的花灯、精彩的无人机灯光表演以及热闹的舞龙舞狮,让他感受到承德独特的年俗魅力。“当我置身于那一片灯火辉煌之中,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深刻体会到年俗文化对于我们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情感的纽带。”陈立鑫感慨道。青韵寻根实践队在山西大同的古城东南邑,同样沉浸在浓厚的年韵之中。走进东南邑,明清风格的建筑、热闹的年货市集,还有广场上精彩绝伦的民俗表演,仿佛让队员们穿越回了古代。尤其是那威风锣鼓,整齐有力的节奏敲打着每个人的心,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这些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入了解各地年俗,重拾那份独属于春节的传统年味。
传承非遗技艺,守护文化瑰宝
保定老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老调新声”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在保定老调非遗传承人杜振忠的带领下,深入体验老调文化。穿上老调表演服装,跟着杜老师学习动作,队员们仿佛走进了老调的世界。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台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大家对这门艺术肃然起敬。在与杜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老调的发展困境,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穿上服装,学习感受保定老调。王心蕊 供图“筑梦乡村行”实践团则聚焦于杨家埠的年画和风筝。队员们亲手参与木板年画制作,才知道每一幅精美的年画背后,都凝聚着手工艺者无数的心血。通过这些实践,队员们成为非遗传承的践行者,为守护文化瑰宝贡献着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食品制造有限公司学习体验年馍的制作。王心蕊 供图古韵传承实践队的队员们奔赴大江南北,积极投身于非遗技艺的体验与探索之中。在安徽南陵县,队员们沉浸于剪纸艺术的世界,跟随当地艺人,手持剪刀,将一张张红纸化作栩栩如生的图案,感受着线条与纸张交织出的独特魅力;在山西霍州,队员们挽起衣袖,亲手揉面塑形,在年馍制作的过程中,体悟传统美食背后的民俗文化与深厚底蕴。与此同时,在江苏淮安,队员们精心制作香囊,穿针引线间,将香草的芬芳与美好的祝福一同缝进这小小的物件里,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与情感。队员薛晴洁则在江苏无锡的中国泥人博物馆,穿梭于各类泥人展品之间,近距离欣赏那些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的泥人作品,领略泥人艺术的独特韵味与精湛工艺。这些实践活动,让古韵传承实践队的队员们全方位、深层次地领略到非遗项目的博大精深,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弘扬非遗项目的决心。
追溯历史记忆,弘扬红色精神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们也不忘追溯历史,弘扬红色精神。“燕赵墨韵,文化传承”实践队在保定博物馆,通过参观《保定记忆》和《保定故事》展厅,青年学生们深入了解燕赵大地的千年文脉和革命历史。在博物馆里,看着那些珍贵的文物和文献,听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同学们,也让同学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在保定博物馆的《保定记忆》展厅参观学习。王心蕊 供图动力工程系文化弘扬先锋队的队员们在各地的参观学习中,同样受到了精神的洗礼。队员姚旺鑫参观张富强纪念展馆后,深受触动:“张富清同志无私奉献、坚守初心的一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同学们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他们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传承中担当使命。正如实践队员们所说,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王心蕊 李安心)
原文链接:华北电力大学:探寻文化根脉,传承非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