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校园时讯

英语系举办“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多维创新与发展”主题学术沙龙活动

本网保定讯:为进一步深化外语专业学术研究,推动教学创新、教师发展等领域前沿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助力师生科研能力与学术素养提升,英语系联合华北电力大学 “一带一路” 能源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于11月18日在教十一楼D106举办“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多维创新与发展”主题学术沙龙活动(总第101-104期)。沙龙邀请张秋爽、储艳、郭喆、魏红坤四位教师担任主讲。英语系行政负责人、全体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年骨干教师及2025级学术型研究生齐聚现场聆听。

张秋爽就《眼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以学术英语为例》主题,围绕其主持的2021-2025年间的课题展开分享,基于对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演进的梳理,介绍了教改课题的研究方法。她指出需以“思政与教材融合”为核心,通过项目设计与文本设计,将思政主题元素融入教学与项目活动,构建“显性知识点+隐性价值观”的双线教学体系,实现学术英语与思政元素在理论与实证层面的深度融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变革,指出“师机生三元协同”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然趋势,可围绕构建学术英语课程个性化学习总体架构、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类目、搭建个性化学习模式等三个维度开展研究。最后,她以“眼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总结,强调学术研究需兼具“与时俱进的慧眼、创新性的慧眼与立足实际的慧眼”,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探索启示。

储艳就《当代中国发展视域下的英语视听说叙事教学框架构建》主题展开分享,指出当前外语教学正面临国际传播中“叙事逻辑错位”的深层挑战——传统教学多聚焦“语言传输”,难以让国际受众真正理解当代中国发展故事的内涵与价值。为破解这一难题,她提出以“话语+结构+主体性”为支柱的三维叙事教学框架,通过建立本土话语的国际转码词库、引入“背景-挑战-行动-全球影响”的CCAG叙事结构、设计“听觉-视觉-书面-口头”四维训练路径,引导学生在多模态实践中完成从“信息接收者”到“故事讲述者”的角色嬗变,为实现当代中国发展故事的国际传播从“听得见”“听得懂”到“共情共鸣”的范式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外语教学方案。

郭喆就《高校外语教师数智领导力发展路径研究》主题进行分享。她认为,当下智能技术驱动教育生态重构,触发外语教师角色范式跃迁,外语教师数智领导力发展已成为亟待突破的命题。该研究以分布式领导理论、话语权力理论和综合性发展理论为依据,采取质性与量化融合实证法,从理论构念和实践场域两个层面,解析外语教师数智领导力的应然和实然境况,建构理论模型,探究应用场景,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学理参考和对策建议。为主题进行发言。她表示,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生态正发生深刻重构,外语教师的角色范式也随之跃迁——从传统的 “知识传授者” 转向 “智能教育协同者”,而外语教师数智领导力的发展,已成为智能教育时代亟待突破的关键命题。

魏红坤就《20世纪末美国大学中的历史标准之争》主题分享。他指出,1994年美国国家历史中心发布《美国历史国家标准》,试图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指导重塑历史教育体系,但该项目随即引发保守派的强烈反弹,被指责“去美国化”和“削弱爱国主义”。争论的实质在于:谁有权定义“美国的历史”与“美国的身份”。这一事件反映了冷战后美国社会在民族叙事、文化认同与教育方向上的分歧。尽管政治干预短期内压制了课程多元化改革,但长远来看,它推动了美国大学对历史教学内容、学术自由与多元价值的持续反思与重塑。历史标准之争折射出当代美国文化政治与教育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互动研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四位教师的分享内容,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大家结合自身学习体验与教学实践积极提问,主讲教师逐一细致回应,现场思维激荡、观点交锋,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与思辨活力。

本次沙龙紧密契合英语系师生的科研与发展需求,不仅有效拓展了学术视野,更为跨领域、多层次的学术对话与思想传承搭建了开放而活跃的平台,为未来的教学创新与科研协作注入了新的动能。

初审:周圆

复审:储艳

审核:高霄

责任编辑:张丹